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骨骼和肌肉》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哑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刚才同学们这么轻松地站起来又做下去,你知道是由身体的哪些组织来完成的吗?(大腿、骨骼、肌肉……)
2、其实这是由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骨骼,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比比谁摸出的多。
2、学生摸骨数骨(学生在摸骨的过程中感受骨头在身体的分布及特点)
3、小结:(出示人体骨骼图片)其实我们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有大有小,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4、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
(二)认识关节。
1、师: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
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
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绑住肘关节写字的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
2、找找看,身上哪里有肌肉?动手捏捏,它是怎样的?
3、(带领做曲臂运动)提问:你观察到是哪里的肌肉在起作用吗?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些部位的组织也参与了?
三、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师:那这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让前臂一伸一屈运动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来研究。
我们就以(教师示范)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来进行观察。
课件出示:
(1)小组内轮流做,反复做几次。
(2)分别观察和用手摸摸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3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4按记录表要求记录。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结果,适时补充:在举起哑铃时,我们发现肌肉变硬鼓起(也就是肌肉收缩)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4、出示屈肘伸肘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5、先前我们观察记录的结果描述的准确吗?可以怎样完善?
6、延伸:(起立,弯腰,直立,又弯腰):解释一下自己的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四、知识迁移
1、人们利用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模仿制作了一些工具,他们和人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那些作用相似?(出示图片:吊车、挖掘机、高塔……)
2、小组讨论汇报,想说哪种就先说哪种。
(万节天线像关节;吊车像手臂;挖掘机像手掌;高塔像人的骨架……)
五、健康教育
1、师:看来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2、小结: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六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己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够深刻,运用能力差。
2、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
1、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2、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
3、充分反映我国小学自然改革的成果,并积极融入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精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上说法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全册教材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特点有:
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
2、追求效率,能够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
3、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本学期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考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上述活动的设计中,体现考虑了科学探索方向诸多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身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索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