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首辅张居正官位沉浮xx:
成败皆后宫
有明一代,比较贤德的皇后有几位,如国初的马皇后、徐皇后,继之仁宗朱高炽的张皇后等,她们辅佐皇帝,管理后宫,母仪天下,获得了积极的评价。
像徐皇后,《明史》赞曰:
“仁孝宽和,化行宫壸(后宫、后妃),后世承其遗范,内治肃雍。
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
万历时期有两位皇太后,虽然比不上马、徐等皇后,但也值得一提。
一个是穆宗的孝安皇后陈氏,另一个是贵妃李氏。
陈皇后无子,李贵妃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所以万历一上台同时尊称她们为皇太后,分别为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
促成“两后并尊”的有两个人:
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
两人的“共同目的”是乘皇帝年幼,通过笼络后宫,攫取对朝廷的控制权。
张居正正是因为有两宫太后的支持,才逐渐成为帝国的实际领导人,并在此基础上推行新政,使万历初期成为明代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
在两位皇太后中,皇帝的生母李氏对张居正支持的力度比较大:
“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
”(《明史·后妃传》)起先,因为皇帝年幼,张居正建议皇太后也住在乾清宫里,以便对皇帝进行管教。
李氏教子很严,每当小皇帝犯错误,李氏总是切责,并声称“如果让张先生知道了,可怎么了得!”久而久之,小皇帝心中对张居正便产生了一种敬畏,言听计从。
宫里有几个小太监,常常引诱小皇帝玩耍,皇帝也十分喜欢他们,李氏知道后命人把小太监抓起来,先杖后逐,张居正则火上浇油,并乘机劝帝(实际上是下禁令)“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明史·张居正传》)。
迫于太后的压力,皇帝只得表示同意。
因为有太后撑腰,张居正
对小皇帝的管教极其严厉。
在一次经筵上,皇帝把《论语》中一句“色勃如也”中的“勃”误读成了“背”,张居正在一旁厉声训斥:
“当作‘勃’”,吓得皇帝“悚然而惊,同列皆失色,上由此惮之”。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
万历六年,皇帝要大婚了,李氏要返回自己的慈宁宫居住,搬走前她交待张居正说:
“我不能早晚看着皇帝了,你每天要对皇帝进行教诲,不能辜负先帝的嘱托”。
万历八年三月,因种种原因,张居正反复上书请求去职,小皇帝不同意,李氏也下了旨意:
“你(指张居正)受先帝托付,应该辅助皇帝至少到三十岁才行,到那时再把首辅的位置让给别人也不晚。
”张居正只好打消退休的念头继续干。
可见,张居正之所以能长期把持朝政,与皇太后李氏的宠信、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也有负面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帝表面上对张居正毕恭毕敬,但内心的厌恶也在增长。
敬畏、忌惮、厌恶,并最终演变成仇恨,待张居正死后,亲政的皇帝便开始了疯狂的复仇。
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皇帝先是查办太监冯保,从其家抄出巨额财产。
因为张居正与冯保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又掌控帝国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皇帝怀疑张居正家有比冯保更多的钱财,但此时皇帝还没有想到抄家,只是借着一些言官(曾受张居正打击过的,他们已刺探到皇帝欲清算张居正)报复性的弹劾之机,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称号,接着又夺谥。
张居正所推荐、选用的官员也全部被削职,而遭他打击、处理过的官员则重新受到任用。
万历十一年二月,皇帝的胞弟潞王朱翊镠要成婚(据《明神宗实录》卷133,辛卯条),婚礼所需的钱财还不够,李氏大概不愿掏腰包,就在皇帝面前诉苦。
皇帝说:
“这个好办,过去那些无耻的朝臣,把钱都送给了张、冯两家”。
这时候,冯保的家已经被抄过了,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把张居正的家也给抄了,定
能获取大量金钱。
此时,如果皇帝真有籍没张居正家之举,能阻止他的也只有李氏。
但这时我们看看李氏的态度,她接过皇帝的话:
“已抄没矣,必可得。
”(《纪事本末》)对此《纪事本末》的作者说:
“籍没之举,亦胎于此”。
有了母后的支持,皇帝还顾忌什么?
查抄张家的结果并未如他们所料,仅“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明史·张居正传》),“不及严嵩二十分之一”(《纪事本末》)。
张居正靠后宫掌权,但他“有相才无相量”(张岱《石匮书》卷166《张居正列传》),不能容人,其身后的遭遇自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仅从抄家一事上讲,那位曾经全力支持过他的女人不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吗?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生前和死后的巨大反差怎能不令世人嗟叹!
二、万历首辅张居正:
明朝最牛CEO的悲剧改革xx
昭昭史迹留嗟叹社稷xx宰相危
万历首辅张居正
4月16日,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同步首播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使这位临危制变的改革家的命运,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对改革家的评价大多毁誉参半,对张居正更是如此。
他任首辅时厉行新政,短短十年,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兵强,被称为“起衰振隳(huī)的救时宰相”。
然而他死后却家产尽抄、爵封皆夺,险些被自己呕心沥血培养的学生万历皇帝开棺鞭尸。
死后不足四十年又平反昭雪,为其鸣冤喊屈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曾经被他打压的反对派。
张居正到底是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还是攀援阉宦后宫、专权弄术的权臣?他的人生何以在四百多年后,仍然引起人们的争论?近日,本刊专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作家熊召政,请他讲述张居正的风雨人生。
审时度势,隐忍智谋
《万历首辅张居正》,改编自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原著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投资方特意请熊召政担任编剧,也是为了最大可能地保留原著厚重的历史感。
电视剧播出之后,很多人都被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深深吸引。
但也有的观众反映,剧中将张居正塑造得过于完美。
对此,熊召政坦言,改编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其中既有投资方出于市场的考虑,也有主创人员的艺术偏好,更有电视审查中的清规戒律。
在熊召政的眼中,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取得的成就,史有定论且有目共睹。
但取得这个成就,绝不可能仅凭道德的力量。
史家多“清流倾向”,欣赏所谓的“道德超人”。
事实上,推动历史前进的,绝非那些不肯“与狼共舞”的清流,而恰恰是像张居正这样审时度势、追求事功的政治家。
张居正嘉靖四年
(1525)生于湖北江陵,他的祖父张镇是皇室宗亲辽王家的侍卫。
他的父亲张文明,虽颇有文采,却时运不济,七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直到自己的儿子成了翰林,他还是个不第的秀才。
在那样的年代,要想改变家族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入仕。
好在张居正从小就是个神童,13岁考中秀才,16岁中了举人。
就在中举的大喜日子,对他因妒生恨的辽王之子朱宪,以祝贺为名请张镇喝酒,活活将老人灌死。
功名未就,祖父新亡,才子的心高气傲和身份的低贱,给张居正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由此造成的巨大反差和冲击,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居正做官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嘉靖二十六年
(1547),张居正以优异的成绩中了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送入翰林院。
两年后,他被授以翰林院编修,撰写了《论时政疏》,首次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却石沉大海。
那时的朝廷,皇帝不理朝政,内阁强人迭起,党同伐异,年轻人空有凌云壮志,又能何为?嘉靖三十三年
回到朝廷的张居正,仍没有得到重用。
当时严嵩的擅权越来越肆无忌惮,徐阶依然默不作声,张居正则一如既往地少言寡语,虚与委蛇,默默地等待时机。
纵观大明王朝的历史,在嘉靖、隆庆年间,内阁大学士们时时处在明争暗斗的状态。
短短几年,徐阶攻倒严嵩,高拱推倒徐阶,李春芳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政敌轰跑,取得最后胜利的,却是一向低调的张居正,他靠的正是隐忍和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