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王彩明二OO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集《呐喊》、《彷徨》均以反封建的深刻思想为中心主题。
《阿Q正传》出自《呐喊》集,文章以广阔的历史背景,展开对中国农村农民生活命运的深刻描写。
本文认为:《阿Q正传》从许多层面,透视出作者思想表现的几重内涵:一、通过几层人物的对比刻画,重点是阿Q生活行径的描写,揭露封建社会对广大民众的荼毒,指出农民群众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悲剧。
二、通过阿Q命运遭遇和其悲剧一生的描写、饱含忧愤深广的思想情感,反映对广大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病苦‛的同情,渗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民思想....。
三、通过阿Q精神胜利法等麻木、落后状态的描写,‚是想暴露国民的愚弱‛和‚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并树立改变愚弱国民性的‚立人‛思想。
四、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真实的描写,作品还锋芒毕露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缺陷,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与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关键词:封建社会性忧民思想愚弱国民辛亥革命从《阿Q正传》看鲁迅小说的多重思想蕴涵鲁迅的作品充满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遂思想性。
他笔下的小说,主要揭示和追踪着当时最为重要的两类社会力量所具有的不同人格类型:农民知识分子。
《阿Q正传》是对第一类尚未觉醒的农民群众的萎缩人格和依附人格的描写佳作。
说不完的阿Q形象,就农民群众描写,是鲁迅创作中烂熟于心,一丝不苟表现出来的,特征鲜明的中国落后农民形象。
鲁迅通过表现他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揭示他们畸形人格和悲剧结局形成的深层原因---荼毒和奴役人民的封建束缚,揭示封建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戕害;对其营臵悲惨一生作结局,‚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和‚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作者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在忧愤深广的思想中饱含着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战斗深情;最后批判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革命思想。
一、大胆表现封建罪恶与未觉醒者的悲剧《呐喊》的总主题是反封建的。
《阿Q正传》的第一主题也极具反封建性。
鲁迅在文中敢于直面现实,大胆地对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进行淋漓尽致地状写。
作品通过封建处境下几层人物的对比刻画,和重点以阿Q的生活行径的描写,彻底暴露了封建主义制度下‚人吃人‛的社会现象:像阿Q一样的穷苦人民没有一席之地,他们被压榨、被剥削、被奴役、被欺凌。
最终由于封建束缚,却得不到好下场。
这是对封建罪恶的状告,也是对未觉醒民众悲剧的状写。
(一)鲁迅通过直面现实地述写现世,大胆反映封建主义的重重罪恶。
鲁迅是最具战斗力的文坛巨匠,他最能直面现实地反映社会现世,他的笔‚像匕首一样‛能刺通‚敌人的心脏‛。
他深恶痛绝一切黑暗,他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暴露黑暗现世下的社会本质。
所以怀着批判态度敢于‚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广大的民众的利益联系起来,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嘲笑和反对一切不敢正视苦难的怯懦,出世遁世的‘僵尸的乐观’闭着眼睛看一切圆满的自欺;……同时,他要对这一切,尤其是‘当下’、‘现实’以穷洁、怀疑、否定、超越,用不满作‘向上的年轮’,为了将来而永不停息地作无所谓希望无所谓失望的搏斗‛。
这是姜振昌《鲁迅的真诚与明智》中谈的,是关于鲁迅现实主义精神的写照,也是他敢于正视现实,极力反映封建罪恶,与黑暗社会做锋芒斗争的写照。
20年代中期,鲁迅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指出这个至今令人发省的问题:他指责‚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对于社会现象,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有些确也早感到不满,可是一到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以致‚使读者落诬其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
‛鲁迅这样毫无忌讳地谈文学,就是对诸如阿Q 命运遭遇如何作犀利交待的---并非阿Q不幸,只是社会‚委实‛不够‚光明‛罢;文人更需直面‚社会现象‛去。
----鲁迅便呼吁:‚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间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鲁迅总是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
他以犀利的文笔,向现世伸融匕首。
了告诉我们,社会罪恶的所有根源真正地在封建罪恶上。
在《阿Q正传》中,鲁迅证实了这一点。
他敢于切中时弊,对旧社会暴露黑暗残酷的实质。
他写阿Q,是一个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是个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
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靠给人打短工维系生命;在精神上没有一席之地得以寄托,地位之低极,甚至连一个姓名也没有。
他受尽封建主义的欺凌、奴役和虐杀,受压迫也受剥削,被侮辱也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
鲁迅却没有对贫困愚弱的农民形象作美化,也没有对罪恶的封建主义作掩饰。
它详细地以未庄为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对封建势力和农民生活命运展开描写。
作品中一方面是阿Q、小D、王胡等贫苦农民;另一方面,是赵太爷、钱太爷等少数封建地主阶级。
作为米庄这个封闭性的封建小王国,地主阶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农民受尽土皇帝式的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剥削。
‚恋爱的悲剧‛描写了地主阶级的淫威和贪婪,也写出这种封建王国的人际关系:阿Q向吴妈求爱,只因吴妈是赵家的佣人,便使吏役地保也睡不稳觉,受命连夜到土谷祠教训阿Q。
骂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
---‚恋爱的悲剧‛使他在米庄的生计都断绝,可见作品在直接暴露封建罪恶下‚人吃人‛的本质。
(二)之所以造成弱者悲剧的原因,是广大民众的未觉醒思想。
作品还描写了米庄的风土人情及社会舆论,鲁迅旨在揭示农民群众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悲剧,是对形成这种广大民众悲惨命运的根源----荼毒和奴役他们的封建束缚作揭示。
当写到阿Q因说他姓赵而被赵太爷打,从此又仿佛被大家格外尊重了;写到阿Q被枪毙,未庄舆论是阿Q坏,被枪毙是坏的证据;同时,写到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这种思想行为不得不使他的行径麻木而可笑。
均可见,如此种种封建束缚是造成他们依附、萎缩、不觉醒人格的深层原因,封建专制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意识和社会舆论,人们只以统治者的思想为思想,以统治者的要求为要求,一切代替了独立的自主意识。
阿Q和其周围的贫苦农民生活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其悲惨遭劫便勿庸臵疑了。
作品在结局也像是无意地作了个性觉醒的提示:阿Q要求革命,像是个性觉醒的始端,是从精神胜利到企图改变自己地位的重大转折。
但这种自发的反抗思想,又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是取压迫者而代之的错误观念。
直到生死已定时,他最终才看到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他的生命却终结了!鲁迅并没有因阿Q一点点的‚觉醒‛而改变其悲惨命运下的遭劫,也并没有因阿Q‚觉醒‛而改变其社会性状。
只因封建势力太强大,广大民众觉醒尚不深刻,这样对现世罪恶的批露才变得深刻了,地封建罪恶,民众不觉醒的揭穿显得真实了。
这正是鲁迅所不同流俗的针砭社会‚大团圆‛极力反映封建罪恶的,思想表现的第一哀旨。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民思想鲁迅不是直板板地对社会现状,封建主义作平白描写,他之所以能大胆批露封建罪恶、对农民群众遭遇作详细描写,就是为声援更多战斗者的勇敢搏斗,为唤起广大民众的抗精神。
他饱含深情,深切同情广大民众的物质、精神‚病苦‛,一味怀着忧愤深广的情感试图改变现世,改变社会与民众命运。
这正是他同情病弱,忧虑广大受苦民众前途的实质体现,用众学者对鲁迅忧民思想的总结,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作小说,大多杂揉着种种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为‚哀‛和‚怒‛。
‚哀‛便是哀怜,同情,‚怒‛则是愤怒、忧愤,饱含同情心,愠怒情,均因关怀民众而起。
他对于那种尚未觉醒的农民萎缩人格和依附人格的描写,不是持否定的批判嘲笑的态度,也不是站在民众的一边,包避腻爱阿Q这样的愚弱民众,而是用尽历史真实下的夸张讽刺手法,静静站在同情民众的一边又痛惜淋漓地揭示,他没有冗长的静止的心理分析,主要以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阿Q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作品又虽以悲剧的格局出现,却在悲剧中融进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给读者在悲喜交加的刹那,以含泪的笑,痛惜的笑,又给人滴血的泪和憎恨的怨怒。
总之,这是使人种种情感在一刹那涌现的苦诉。
鲁迅期望民众觉醒却又不得愿,所以他含‚哀‛含‚怒‛,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内在推动力。
他笔下的阿Q无衣无食,无房无地,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受奴役,在物质和精神穷尽到极端时,就连生计也被断绝。
这是以阿Q为代表的封建主义社会下诸多民众的遭遇,也是作者对所有农民哀怜,同情的情感倾汇。
这也并不光是阿Q这样一个‚不幸儿‛的遭遇,当读者见诸文字时,也必然触动人类悲愤情感,能使弱垂泪,强者欲抱不平,想当时的黑暗环境,使民不聊生,寸步难行,而地主统治者穷尽于盘剥压榨,凶神恶煞,这种能‚把人变成鬼‛的悲泣境遇,鲁迅作为一代文坛伟人,思想家和革命家又自尝更不‚哀‛不怜呢?可是,鲁迅并没有因为他笔下阿Q受遭遇而只‚哀‛不怒,因为在阿Q 身上又有着所不能为人容忍的性格缺陷,而这种缺陷都正是他命运悲惨的内因,也正是鲁迅含‚怒‛的思想原因,在阿Q身上,集聚表现为‚不争‛不觉醒状态,集聚着中国人集体自大的愚弱特质,具体为精神胜利法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不承认失败,阿Q忌讳癞疮疤,向更弱者泄恨,所有这些都是奴才思想,中庸之道,是怯懦,‚从众‛、‚畏上‛的民族弊病。
鲁迅挖掘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不长进的性质‛,挖掘出了一种劣根至深的愚弱又沉默的国民特质。
所以他怒,为眼前统一的愚弱国民,为这些不能觉醒不能争得个性自由的沉默国民而怒。
所以鲁迅‚怒其不争‛,是希望国民会‚争‛,希望每个国民要有个性意识和人生理念,不要把自己委托给他人,依附别人,要争取反抗精神,坚持不懈地和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以为重建民族精神作努力,这也是鲁迅‚怒‛的缘由,‚怒‛的期望。
三、暴露国民灵魂,树立“立人”思想鲁迅之所以含‚哀‛含‚怒‛,是深怀重建国民的厚望的,他在探索‚国民性‛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他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精神作无情地剖析,也剖析自己,苦苦思索民族振兴的出路,培养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文化土壤,他始终对国民性作坚持不懈地批判与解剖,特别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人的人格、气质、品性、心理作无情地解剖和批判。
《阿Q正传》通过描写阿Q精神胜利法麻木、可笑的行径,旨在依据这种哲学体系,以迫切改变劣根至深的国民性,以完成‚立人‛思想。
(一)深刻暴露国民灵魂,鲁迅在《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中说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在《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说‚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所以他笔下的阿Q形象,不单是农民精神特质的负载,更是愚弱国民灵魂的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