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动物病害

水生动物病害

第十二章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第一节病原细菌一、弧菌属:引起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弧菌病)(一)鳗弧菌:是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最初称鳗细菌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弯曲,两端钝圆;单在或双在;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无荚膜和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生长要求:兼性厌氧条件;生长温度10-35°C,最适温度为20-25ºC;PH为6-10,最适为8;Nacl浓度为0.5-6%,最适为1%。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边缘整齐、有光泽的菌落。

3、抵抗力:本菌海水中存活2周以上;淡水中存活3-5h4、致病性:引起大马哈鱼、虹鳟、鳗鲡、虾等多种鱼类的弧菌病。

5、微生物学检查(1)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血清学检查6、防治原则:(1)弧菌病疫苗是最早应用于鱼类预防免疫的疫苗(2)药物预防和治疗:运用四环素、磺胺、硝基呋喃类、萘啶酸等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

(二)奥氏弧菌:引起鲑科鱼类如大马哈鱼、小红点大马哈鱼、虹鳟等的弧菌病。

(三)杀鲑弧菌:为鲑科鱼类冷水性弧菌病的病原。

本菌为弯曲杆菌,具极端丛鞭毛(9根以上)。

引起贫血和全身各脏器的广泛出血。

(四)溶藻弧菌(五)非凝集性霍乱弧菌(六)副溶血性弧菌:为海产鱼弧菌病的病原二、气单胞菌属(一)杀鲑气单胞菌:鲑科鱼类疖疮病病原1、形态与染色特征:菌体呈球杆状;无鞭毛、芽孢和荚膜;成双、短链或丛状排列。

革兰氏阴性菌。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生长要求:兼性厌氧,需精氨酸和蛋氨酸,适宜温度为22-25ºC,PH为6-7,食盐浓度为0-3%。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松散的菌落。

产生褐色色素。

3、抵抗力:本菌对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喹啉酮等敏感。

4、病原性:引起鲑科鱼类疖疮病、鲤鱼红斑性皮炎和金鱼的溃疡病5、防治:福尔马林灭活菌和减毒菌接种。

(二)嗜水气单胞菌1、形态与染色特征:两端钝圆、直或略弯的短小杆菌,具极生单鞭毛,无芽胞。

革兰氏染色阴性。

2、抵抗力:是鱼肠道菌群之一。

夏季多,冬季少3、病原性:引起鳗鲡的赤皮病、鲤鱼和金鱼的竖鳞病、鲢鳙鱼的打印病、青鱼和草鱼的细菌性肠炎、青鱼的疖疮病、香鱼的红口病、甲鱼的“红脖子病”、蛙的红腿病。

三、爱德华氏菌属: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

引起鱼类爱德华氏菌病。

四、鲁克尔耶氏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

引起人和动物败血症或局部感染。

五、杀鱼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运动的短杆菌。

引起鱼的结节病。

六、假单胞菌属(一)荧光假单胞菌:是鱼类赤皮病的病原菌,也是引起水产品腐败的腐生菌。

1、形态及染色特征:杆状、钝圆,具1-3鞭毛无芽胞。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或浅绿黄色的菌落。

产生水溶性的荧光色素,使培养基呈黄绿色。

3、病原性:主要感染草鱼和青鱼。

4、防治:漂白粉挂篓和放养前用漂白粉浸渍可预防。

治疗可选用磺胺嘧啶连续投喂(二)鳗败血假单胞菌:为日本鳗鲡和香鱼红点病的病原菌。

七、嗜鳃黄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鳃病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长杆菌。

八、屈挠杆菌属(一)柱状屈挠杆菌:是鱼柱状病的病原菌。

为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

(二)海生屈挠杆菌(三)嗜冷屈挠杆菌九、鱼害粘球菌1、形态及染色特征: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抵抗力:本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呋喃西林、磺胺噻唑以及中草药大黄、黄柏、五倍子敏感3、致病性:本菌是草鱼、青鱼、鳙鱼、鲤烂鳃病的病原菌。

病鱼的外表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因此有“乌头瘟”之称。

十、鲑肾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肾病的病原菌。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短杆菌。

十一、分支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

十二、诺卡氏菌属十三、链球菌属:为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引起多种鱼的败血症。

第二节病原真菌一、水霉属:引起鱼类肤霉病(一)形态特征:由管状无横隔的菌丝组成,分营养菌丝和灰白色棉絮状的气生菌丝。

(二)繁殖特征:主要形成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条件不良时以形成卵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

(三)病原性:适宜生长水温为13-18ºC。

引起鲤科、鲑科、鲈、鳗等鱼类的肤霉病。

内菌丝侵入鱼体内,外菌丝向外生长,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四)防治:孔雀绿、高锰酸为常用的防治药,或全池泼洒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池水呈万分之八浓度,加内服抗细菌药效果更好二、棉霉属:鱼类肤霉病病原。

也能寄生在鱼卵上。

其他特征同水霉菌。

三、杀鱼丝囊霉:水霉科丝囊霉属的一个新种。

引起香鱼等鱼的真菌性肉芽肿病。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体为波浪形分枝的菌丝,繁殖以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二)病原性:除香鱼外,此菌还可感染太阳鱼、鲫鱼、金鱼等引起肉芽肿病。

此霉菌主要侵害鱼的肌肉,引起皮肤肿胀、崩溃,最后露出下部肌肉形成红色肉芽。

四、鳃霉属:是淡水鱼类鳃霉病的病原体。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本菌为分枝无横隔菌丝组成。

呈不规则弯曲。

以球形孢子进行繁殖。

1、血鳃霉:寄生于草鱼鳃上。

菌丝弯曲少,分枝少,只在鳃小体组织中生长。

2、穿移鳃霉:寄生于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

菌丝细而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

(二)病原性:菌体附着于鱼鳃上发育,钻入鳃血管内,引起血管堵塞,导致出血和组织坏死,使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大批死亡。

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0月。

水中有机质突然增多,水质恶化,往往引起此病爆发。

(三)防治:孔雀绿、灰黄霉素对本菌有效。

生石灰、漂白粉可预防此病发生。

五、霍氏鱼醉菌:引起虹鳟等鱼类的鱼醉病。

1、形态及繁殖特征:基本形态有厚壁的多核球形体和多核菌丝球形体两种,以内生孢子进行繁殖。

2、致病性:虹鳟、鲱等对本霉菌具易感性。

此菌通过胃粘膜侵入到其他组织中,寄生处形成许多灰白色结节。

3、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霍氏鱼醉菌寄生时即可确诊。

六、镰刀菌属:寄生于对虾,是对虾镰刀菌病病原体。

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体呈细长树枝状分叉,少弯曲,无横隔。

主要以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不良时可形成厚垣孢子。

在平板上形成圆形菌落,产生褐色、黄棕色或品红色色素。

2.病原性:主要感染各种对虾、罗氏沼虾和龙虾。

寄生于虾鳃组织、体壁和附肢基部等部位。

寄生部位有黑色素沉积而成黑色,故称“黑鳃病”。

引起鳃丝萎缩,呼吸机能受阻,反应迟钝而死。

3、微生物学检查:首先根据症状作初步诊断,然后取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看到大量镰刀菌菌丝及分生孢子时即可作出诊断。

4、防治原则: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虾池10分钟杀死分生孢子。

七、链壶菌属:是对虾幼体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弯曲分枝,无横隔。

繁殖以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进行,2、病原性:链壶菌感染寄主是由游动孢子接触虾卵或各时期的幼体外膜,被感染个体不能运动,导致死亡。

3、微生物学检查:用显微镜检查被感染幼体,观察病原菌的菌丝形态。

游动孢子、排放管及顶囊,可用PYG琼脂分离病原菌确诊。

4、防治:保持水质清新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治疗可采用制霉素。

第三节水生动物病毒一、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多层衣壳,呈现20面体对称,具囊膜。

疱疹病毒感染后,其核酸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去而潜伏下来。

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被激活,重新开始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与鱼病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鲑疱疹病毒:是鲑科鱼疱疹病毒传染病的病原,首先从发病的虹鳟亲鱼中发现。

1、形态结构本病毒具囊膜,大小为150nm,衣壳直径为90nm,由162个质粒组成。

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在氯化铯中浮力密度为1 .7g/cm2,无凝血性.2、培养特征本病毒只能在鲑科鱼类细胞上生长,在RTG-2(虹鳟性腺)及CHSE-214(大鳞大马哈鱼胚)细胞株上生长最适宜,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最适宜温度为5-10ºC。

3、抵抗力本病毒对热(20ºC以上失活)、酸(PH3以下失活)、乙醚、氯仿敏感。

4、病原性虹鳟、大马哈鱼及大鳞大马哈鱼对本病毒易感。

感染后鱼呈现厌食、昏睡、体表发黑、眼睛突出、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坏死,产卵后的虹鳟常见此病,死亡率30-50%。

5、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初步诊断,可采用RTG-2等细胞株培养,出现合胞体,最后确诊须进行血清中和试验。

6、防治消毒鱼卵以及把水温提高到15ºC,可以防治本病。

(二)鲤疱疹病毒:是鲤痘疮病的病原1、形态结构病毒颗粒具囊膜,囊膜上有纤突,近球形。

2、培养特征本病毒在FHM(黑头软口鲦尾柄)、EPC(鲤鱼上皮瘤)及MCT细胞中增殖生长,也可在鲤科鱼类皮肤的上皮细胞上生长。

复制适宜温度为15-20ºC,不产生合胞体,被感染细胞显示染色质边缘化,核内形成包涵体。

本病毒对酸(PH3)、热(50ºC30min)均敏感。

3、病原性鲤痘疮病是鲤、拟鲤等鲤科鱼类的一种表皮肿瘤病。

肿瘤发生于头部、躯干、尾部等处的皮肤,发病时体表形成石蜡状增生物,形如痘疮,因此而得名。

病鱼在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后,体表的增生物会脱落。

在秋季至冬初或春季,水温为10-15ºC时出现病症。

4、微生物学检查可采用FH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或用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二、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30-300nm,呈20面体对称。

核酸为双链DNA,有些病毒有囊膜,在细胞内增殖。

本科病毒分5个属,与鱼病有关的为淋巴囊肿病毒属。

淋巴囊肿病毒是淋巴囊肿病的病原,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都有发生。

1、形态结构此病毒为20面体对称。

直径为200-250nm ,也有小至130 nm 的,核酸为双链DNA。

2、培养特征本病毒可在BF-2(铜吻鳞鳃太阳鱼尾柄)、LBF-2细胞上增殖,最适温度23-25ºC并产生特征性细胞变异。

即被感细胞的核仁、核和整个细胞的大小超过正常细胞的数百倍,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包涵体。

3、抵抗力本病毒对乙醚、甘油敏感,对冷冻和干燥稳定,-20ºC冷冻10年仍具侵染力。

4、病原性本病毒可通过水或寄生虫侵入鱼皮肤的结缔组织细胞中,使其增大呈水泡样,因此称为淋巴囊肿细胞。

使鱼呈银白色。

当病情不严重时,淋巴囊肿细胞破裂,释放病毒后可自愈。

在夏季高水温时发病,水温下降时则消失。

5、微生物学检查可用BF-2细胞作病毒分离或用电镜观察诊断。

三、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病毒核衣壳呈杆状,病毒具囊膜。

对乙醚和热敏感。

(一)对虾杆状病毒本病毒是最早发现的虾类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在感染的组织细胞核内,形成嗜曙红性多角形包涵体。

桃红对虾、白对虾和褐对虾对本病毒易感。

病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腺的上皮细胞组织呈坏死性变化,死亡率达95% 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