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生态系统分析

第十章生态系统分析


次级生产的基本特点及次级生产量 的测定

食物链能流和生态锥体 生态效率
一、次级生产的基本特点及次级生 产量的测定
C=A+Fu A=P+R C=P+Fu+R P=C-Fu-R 可利用
动物产品 产生能量 同化(A) (P)
食用 (C) 维持能量
潜 在 能 量
食物 资源

可得
不可得
拒食 Ⅱ
未食 Ⅲ

上行控制(down-up control):所有的营养级 都受食物资源多少的控制,即下一营养级控制 着上一营养级的数量。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生态 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 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有机物的过程。
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生物积累(bioaccumlation):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某些元素或难以分
解的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生物体通过对环境
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
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

林德曼效率(Lindeman efficiency) : In+1/In ,指
n+1与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量能量之比。它相当
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利用效率的乘积。

十分之一法则:林德曼效率大约是10%~20%, 因此,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 一个营养级的1/10。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生物地化循环的特点 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
生物地化循环的特点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循环的; 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 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 定的平衡状态。

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 和生物放大现象。
隔离系统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正反馈(左)和负反馈(右))
污染↑ ↑ ↑ 污染↑ ↑ 污染↑
狼↑ 狼↓ 狼 饿 死 狼 吃 饱 吃了 吃了 较少 较多 兔子 兔子
鱼死亡↑
鱼死亡↑ ↑
鱼死亡↑ ↑ ↑
兔 吃 饱
兔 饿 死
兔↑ 兔↓ 吃了 大量 的草 植物↓ 植物↑
吃了 较少 的草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
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生态系统是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意义
二、系统正反馈 负反馈

收获种子的作物。 4 叶面指数
四、决定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
CO2 ② ① 光
PN
取食
光合作用 生物量
R ⑤ O2+温度⑥
③ H2O

营养
PG
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主要由光、CO2、水、营养物 质(物质因素) 和温度(环境调节因素)六个因素决定。
五、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产量收割法:收获植物地上部分烘干至恒重,获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生产者 生态系 (绿色植物) 统的营 环境 养结构 (土壤、空气、水) 分解者 (物质 (细菌、真菌) 循环)
消费者 (动物)
呼吸散失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能量 流动) 太 阳 辐 射 能
呼吸散失 分解系统
放牧系统
能 流
物 流
净初级 生产
死有机物
四、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粪尿 呼吸 分解 (Fu) (R) Ⅳ Ⅴ Ⅵ
损 失 能 量
次级生产过程模型
二、食物链能流和生态锥体

食物链能流的实例(植被-田鼠-鼬;p477图10-22) 食物链中被利用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可提供能量
相比非常少;

绿色植物用于维持的能量较少(15%);动物,
尤其是常温动物,同化量大部分用于了维持(田

生态系统的分解(decomposition):与光合作用 正好相反的过程,指死的有机物逐步绛解,释放 出能量和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影响分解过程的因素:
分解者类型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 环境因素 资源分解的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死有机物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
产者提供营养物质;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消 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物资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 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物质的过程。
§1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生产力的基本概念 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变化 决定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 ;植 物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量(R),余下的 有机物质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NPP=GPP-R

净初级生产量的估计:
光能
6CO2+6H2O 叶绿素

C6H12O6 + 6O2
净初级生产量的分布: 海洋与陆地 纬度上分布的三多个高峰 季节变化

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
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即处于食物链某一
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
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一个食物链的例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植物汁液
蝉 (初级消费者) 螳螂 (二级消费者) 黄雀 (三级消费者) 鹰
螳螂捕 蝉,黄 雀在后! 哈!哈!
(四级消费者)
(顶极食肉动物)

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
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
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变化

初级生产力的纬向地带性变化 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变化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随陆生植物垂直分层的变化 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变化 净初级生产力的应用
净初级生产力的应用
最 大 光 合 率

叶面指数为4时初级净
生产力最高;

总初级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
收获植物整体的作物;
一、生产力的基本概念

生物量(biomass):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
空间范围内现有的有机体量(个体数量、重量或
含能量),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standing crop)。
通常现存的数量以N表示,现在的生物量以B表示。

生产量(production):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
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

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生态锥体表
示。
生态锥体(Charles Elton, 1927)

生态锥体(ecological pyramid): 能量通过营养级 逐级减少,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用图 型表示,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能量锥体或能量 金字塔。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得到生物量 锥体(pyramid of energy)和数量锥体(pyramid of number) 。三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a 生物量锥体
b 能量锥体
c 数量锥体
三、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 是指各种能流
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
部的比值关系(p478)。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 An/In, An为植物
固定的能量或动物摄入食物中被同化的能量,In为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 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物质和能量传 递关系。 食物链的类型 牧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 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寄生 食物链可以看作牧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 食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量或能量。通常以P表示。
生产量和现存量关系示意图
生产量P 生产量P
现存量 A 减少量E P=△B+E
现存量 B 周转率=P/B 减少量E
二、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与呼吸 作用相等时生态系统所处的平衡点。

总初级生产(GPP)与净初级生产(NPP):植物通过
第十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发育
思考题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意义 系统与反馈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的同资源种团
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
一、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意义

生态系统(ecosystem):一定空间内栖居的所有 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态系统主要是功能单位,而不是分类学单位;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