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C. 北极地区的冰屋D. 东南亚的高架屋【答案】B【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
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A. 因纽特人的冰屋B.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C. 东南亚的高脚屋D. 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答案】 C【解析】【分析】解: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点评】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
3.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A. 33人/平方千米B. 60人/平方千米C. 600人/平方千米D. 300人/平方千米【答案】 B【解析】【分析】解: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是由2600万人/43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60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4.(自贡)下列地区人口分布最稠密的是()A. 北美洲西部B. 欧洲北部C. 南美洲南部D. 亚洲东部【答案】D【解析】【分析】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故选:D【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5.(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A. 防御风沙B. 防御台风C. 防御风雪D. 防御地震【答案】 C【解析】【分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
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以便于防御风雪。
故选:C。
【点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要理解记忆。
6.(盐城)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A. 蒙古包﹣青藏高原B. 竹楼﹣西双版纳C. 窑洞﹣云贵高原D. 冰屋﹣东北平原(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B. 湿地破坏C. 森林砍伐D. 河流污染【答案】(1)B(2)A【解析】【分析】(1)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冰屋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
故选:B(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A【点评】(1)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7.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
()A. 湿热B. 干旱C. 冷湿D. 高寒(2)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A. 藏族、藏B. 维吾尔族、新C. 傣族、滇D. 蒙古族、内蒙古【答案】(1)A(2)C【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如云南省的南部、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由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建筑底层架空,多用竹木为材料,说明该地区湿热的自然环境特征。
(2)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竹楼,右边表示的舞蹈是傣族的孔雀舞,这是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傣族的民居和舞蹈;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典型的民居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握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答题的基础,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答题。
8.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B.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C. 该区域主要分布黄色人种D.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增强【答案】 A【解析】【分析】由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A正确;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B错误;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C错误;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把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9.南通地区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
读“南通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县(市)中,既濒长江又临黄海的是()A. 海门B. 如东C. 如皋D. 海安(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A. 11人/平方千米B. 91人/平方千米C. 110人/平方千米D. 910人/平方千米【答案】(1)A(2)D【解析】【分析】南通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以上四个县中,既濒临长江又临黄海的是海门县,海安市没有濒临长江,如东县没有濒临长江,如皋市没有濒临黄海,故选A。
(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由南通市的面积和人口总数可知,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910人/平方千米,故选D。
故答案为:(1)A;(2)D;【点评】(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上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2)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学生要记住计算公式,同时要注意单位变化。
10.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D【点评】考查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地形地势的选择,那种地形平坦,地势稍低的地方最有可能发展成聚落。
11.李老师出国考察,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阴影区位于()A.欧洲B.亚洲C.非洲D.大洋洲(2)根据该地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推知当地居民可能信奉()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答案】(1)B(2)B【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的是西亚地区的民居,其特点是墙厚,窗户小,墙厚有利于隔热,窗户小有利于减少风沙的侵入,西亚属于亚洲。
(2)该地位于西亚地区,西亚或北非地区大多是阿拉伯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点评】(1)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亚洲,是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2)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2.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台风、暴雪、地震、泥石流时常发生。
“合掌造”(见图)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屋顶角度为60°),利于防灾减灾。
199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小题。
(1)“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来源于()A. 渔业和牧业B. 种植业和林业C. 渔业和林业D. 种植业和牧业(2)“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A. 地震和暴雪B. 泥石流和台风C. 地震和台风D. 泥石流和暴雪【答案】(1)B(2)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合掌造”民居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可见此类居所所用的建筑材料应该是种植业和林业。
故B正确。
(2)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风雪天气。
“合掌造”屋顶厚,可以防寒保暖,该地屋顶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木质结构是为了应对日本多地震灾害而选择的建筑材料。
故A正确。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考查“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农业的关系,了解其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稻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合掌造”的结构特点的好处,理解解答即可。
13.世界人口稠密地带主要位于()A. 北半球内陆平原地区B. 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C. 南半球内陆平原地区D. 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答案】 B【解析】【分析】解:中低纬度的临海平原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B【点评】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