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6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6 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一)习题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导析: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2.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留瘦染B.尽挂减染C.饮留消点D.尽挂消点(导析:由炼字来体会曲词意境。

)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导析: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切合语境,尤重对象。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导析:揣摩不用修辞如何说,比较之,修辞出矣。

)5.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2)(3)(5) B.(1)(2)(3)C.(1)(3)(4) D.(1)(2)(4)(导析:熟悉有关的诗词名句,注意语言积累。

)阅读[端正好],完成6—8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导析:筛选索检材料知识。

)7.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导析:将句子与这两词原来的适用对象比较。

)8.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导析:对人物眼中的景物要与人物情感联系起来。

)阅读选段,完成9——10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9.“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链接赏析[阅读导引]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1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

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

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1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创新思维14.根据莺莺在本折戏中的表现,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来直接剖露她的心迹。

(导析:联系莺莺的性格特征和她对张生深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莺莺和张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以老夫人的严厉和世故,他们从此是否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依据你的理解,写一部《西厢后记》。

(导析:提要即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A恓惶C迄今D暮霭)2.B3.B(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

这里对象误。

)4.C5.B6.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7.“染”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8.D9.不能。

这里说的是女主人公希望张生的马能走得更慢些,自己的车子跟得更紧一些,使两情依依的双方能更亲近一点,呆的时间更长一点。

10.B(改为“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绊住。

”)11.A(并没有“未见时的相思好像也减轻了一些”的意思。

)12.A(以前景的渺茫,衬托去意彷徨。

)13.B(崔莺莺临别祝福的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14.15.(略)长亭送别(二)曲词鉴赏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1.【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 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

2.【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A.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情写意,从不同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B.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想使疏林挂住斜阳也是枉然,用客观事物衬托远行人去意已决,难以挽留。

C.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曲词真实、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离别之苦。

D.莺莺因将与张生分别而消瘦。

虽然高度夸张,却难确地写出了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的状况。

3.【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栖惶惶的寄。

()A.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B.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憋闷,无心梳妆打扮,从今以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

C.叮嘱张生分别后,隔一段时间再寄书信来,不要影响进京应试。

D.运用民间口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造成音节和韵的回环流转,与莺莺抽泣的声音和心情相合拍。

4.【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末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A.一、二两句用典,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

B.三、四两句作者用夸张修辞手法,使人物情感已呈奔腾向前发展之势,表现了人物极度悲哀之情。

C.五、六两句,故作回转一一虽然马上就要分别了,姑且喝一杯送行酒吧,在宽慰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D.最后三句,作者纵笔把人物感情推向高潮,使整支曲子散落有致,人物内心活动波澜起伏。

5.【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A.这段曲词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

青山疏林、谈烟浓雾、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

B.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都是莺莺眼里的景物,可以说这些景物是为情而设的,却又是随手拈来,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牵强和雕琢的痕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