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太平在保定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宋太平在保定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宋太平在保定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1-09-27 14:32:29 ) 稿件来源:保定市委宣传部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保定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谱写了保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一)完善创新思路举措,发展合力不断增强。

立足保定实际,把"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确定为全市中心任务,把"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着力惠民生"作为工作主基调,谋划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大水系、大交通、大城市三大建设,深入开展亲民爱民、亲商重商、群众工作站三项活动,着力强化乡镇领导班子、农村干部、社区工作者三支队伍。

这些思路举措得到全市干部群众广泛响应,正在转化为实际成效。

市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认真履行职责,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

全市上下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呈现出同心同德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努力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之举,倾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强实力、增后劲的工作。

新上重点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分别是"十五"时期的7倍和8倍,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上市企业达到16家,名列全省第一。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五年接近翻一番;全部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637%和569%。

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有明显增长。

今年前8个月,全市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强市兴县富民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制定实施《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主导型现代产业体系。

五年间,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6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整车产能增长3倍,保定新能源之城、汽车之城的实力和影响显著增强。

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上档升级。

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旅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农业连续9年增产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率有较大提高。

一批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投入使用,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改造,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节能减排20佳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四)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制定实施《关于大力提升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

实施一批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三年上水平重点工程。

两库连通、清水入市、雨污分流等大水系主体工程全部完成,"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配套项目正在分步实施,市区至白洋淀通水工程即将完工,广大市民期盼多年的城市水系景观正在变为现实。

保定火车站改造、京石高铁、保津铁路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改造提升市区道路58条、县乡公路7135公里。

集中连片推进旧城区改造,更多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文化名城20件实事扎实推进,关汉卿大剧院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稳步实施,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

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388%,比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

(五)高度关注民计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亲民爱民活动不断深入,广大干部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3万多名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得到帮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

群众工作站增加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渠道,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为群众解决了大量困难和问题。

每年实施并承诺兑现一批民生实事,市财政五年用于民生支出640亿元,年均增长223%。

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推进。

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推开。

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家庭住房得到较好保障。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如期实现。

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

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群众体育和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稳妥处置涞钢涞铜、依棉、宝硕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充分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任务。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持续提高。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取得积极的思想、实践和制度成果。

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的意见》,修从政之德、兴为民之举成为全市干部队伍的价值导向。

坚持凭政德、凭实绩、凭公论看干部用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前列。

制定实施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农村干部队伍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意见》,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年"活动,培树新农村建设"百面旗帜",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推行并不断完善农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关爱机制,这一做法激励的是干部、稳固的是基础、惠及的是群众,中组部已在全国推广。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中央、省委正确领导和深切关怀的结果,饱含着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凝聚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在此,我代表中共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始终关心全市工作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保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保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感到,做好全市的工作,必须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作为造福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奋力开拓进取,着力谋加富裕,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更具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确定这样的任务目标,充分考虑了保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既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又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实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保定所有问题的关键。

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在加快发展中壮大经济实力,在加速转型中增强竞争优势。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表明,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保定实际,一定要按照既定思路和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深入实施一主三次战略,立足解决保定城市规模小、城镇数量少、"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构建以中心城市和三个次中心城市为引擎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通过一主三次城市率先崛起,带动全市加快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西进战略,立足解决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环保优先,一手抓现代工业,一手抓绿色产业,挖掘资源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山区大发展。

深入实施对接京津战略,立足解决保定区位优势发挥不够的问题,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一线带二线,二线带全市,促进与京津一体化发展。

不断完善三大战略实施规划和具体举措,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形成多力驱动、东西互动、融入京津、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三大战略的先导工程。

建成并完善"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尽早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

推进干线公路与周边工业区、旅游区、资源区、居住区的连接线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

加快县乡和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完善中心城市与三个次中心城市的交通网络,形成60分钟经济圈。

加强与京津的交通对接,建设京津保30分钟城际铁路交通圈。

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三大战略的关键。

集中力量上项目、兴产业,确保每年新上一批重点项目,建成一批规模企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超千亿元的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主业突出、行业集聚、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低碳城市是保定的品牌和优势,要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力加快推进。

着力构建低碳高效型产业结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存量调优,增量上优,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支撑产业,坚持创新引领,扩大总量规模,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叫响"中国电谷"等低碳品牌,建设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定新能源之城"和"保定·中国汽车城"。

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着力构建技术先导型产品结构。

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品牌竞争。

围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抓好技术、质量、标准、品牌等关键环节。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保定品牌,加快"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的转变。

着力构建龙头带动型企业组织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