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
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
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浣溪沙。
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
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
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
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
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
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
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
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2.你读懂了什么?你是如何读懂的?为了廉价理解,我们先来看看小序。
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来清泉寺干什么?〔预设:来清泉寺游玩,看到了溪水西流。
〕就作了下面这首词,因此小序的作用是交代词的由来。
3.那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清泉寺如何样的画面?我们先来看看上阙。
尽管只有短短的21个字,可它却能为我们却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在那个地方一幅幅的画里你看到了什么?预设1:什么是兰芽?浸什么意思?什么原因在溪边的兰草会浸泡到溪水中呢?〔预设:我们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溪水长高了。
溪水什么原因会长高?因为下雨了,你能联系上下句来理解,你真会读书。
〕浸泡在溪水中的兰芽随着溪流——,〔预设:来回摆动,像在跳舞一样。
〕你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来给我们描绘一下吗?〔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谁来读第一句。
〔评价:你的朗读让我身临其境。
你的朗读仿佛让我变成那溪流中的兰芽。
〕你能给这幅漂亮的画配上一个四个字的题目吗?——兰芽浸溪。
第二句呢?——沙路无泥。
第三句自然确实是暮雨规啼。
上阙要紧写了这三个画面,这是在写景。
预设2:白居易曾写过一句“沙路润无泥”作者却把润改为“净”用意何在?〔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这又是一幅什么图呢?用个四个字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什么原因沙路会那样的一尘不染呢?
预设3:原来是那傍晚的雨把沙路冲洗的洁净无泥的啊。
这雨不仅能冲洗沙路,还能?春雨润物细无声,他还能?是啊,这不它还能滋润
兰芽,使其生机勃勃呢。
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绵绵细雨中间或夹杂着几声杜鹃鸟的鸣叫,或轻柔,或高亢,或缓慢,或急促,总能够带动思绪的飞扬。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这又是一幅什么图呢?谁来读读这句?
7.这三幅图基本上源自一场春雨,一场暮雨将这三个画面融汇到了一起,多么富有诗意啊!我们通过无限的联想感受到这诗情画意,一个人的联想是一处美景,一群人的联想确实是一幅漂亮的画卷。
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漂亮的画卷吧!
【四】一问一叹抒写豪情
1、闻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然而作者为何独取这三幅画面呢?原来这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截了当的关系。
背景介绍:当时,苏轼任知州时,有人有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几次面临被砍头的危险。
幸亏北宋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就如此,苏轼从一名朝廷重臣直截了当被贬为一个小县城的团练副使到了黄州。
当时他差不多48岁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的年纪,即便如此苏轼只用了一句“潇潇暮雨子规啼”就轻轻带过了所有的哀愁。
2.在如此的背景下,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我们来看到下阙。
出示: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你观看到了什么?
②那么苏轼到底在问什么?又在叹什么呢?人生能回到少年时代吗?尽管年龄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那什么能回到少年时代呢?〔年轻的心态〕这一句,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谁来问一问?〔评价:你问得感慨,你问得激动,你问得深情。
〕
③那他又在叹什么呢?溪水流向有什么特点?〔西流〕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此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古人也写过“一江春水向东流”。
然而清泉寺的流水却是自东向西流入长江。
因此苏轼感慨——门前流水尚能西!因此谁道人生无再少?
④如今,苏轼虽被贬,可他会一直消沉下去吗?〔可不能〕是啊,门前的流水都尚且能流淌自如,洒脱惬意,还有什么情况是不可能的呢?读出这种语气!
⑤是的,没什么不能的,八十岁的姜子牙能辅佐周国灭商;四十六岁的刘邦能打天下,推翻暴秦;65岁的肯德基老人桑德斯才开始创业最后成就伟业……他们什么原因能?〔因为他们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态度。
〕
⑥本来一件外人看来绝对不可能的情况,如今此刻,都让苏轼的慧眼看穿了,因此他吟诵道:——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句话什么意思?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语气?〔劝说〕因此作者用一个句号作结,句号也许不如问号那样强烈,也不像感叹号那样不容辩驳。
可他却那样真挚恳
切,娓娓道来。
我们一起来劝说吧!〔评价:你劝得很恳切。
你劝得很激动。
〕
⑦许多的名家大师却没有苏轼的乐观向上,当岳飞还在哀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苏轼坚定的告诉他——读三句
当曹操还在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感慨的劝说他——读三句
当你们的爷爷奶奶摇头叹息: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你能够诚恳的提醒他们——前三句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视频放入教学。
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师结语
确实是如此一个积极向上的苏轼,被贬后一直为国家的情况操持着,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服老的个性。
我们有诗为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确实是如此一个一生都在发挥自己光热的苏轼,用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向我们展示了老年不老的传奇。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乐观向上的诗吧。
板书设计:
浣溪沙
苏轼
小序:词作缘由
景: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
理:积极乐观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