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写作)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写作)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写作)
61、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甲:有人以中医不为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

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西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据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

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把中医的科学地位归咎于西方科学界不认可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没有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

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乙:从科学角度讲,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

中医不以这些科学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甲: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治好了很多人,怎么能说它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

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中医也有长于西医之处。

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我,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
只有三十岁左右,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参考范文】
无效的中医科学性之辩
在上述材料中,甲乙双方针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了系列的辩论。

然而,该辩论过程存在一些缺陷,现分析如下:
首先,甲认为:“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这明显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

“科学”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甲方由“科学无国界”推导出“知识产权无国界”是欠妥当的。

其次,乙由“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必然得出“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素质的影响”。

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科学观”的影响。

再次,甲方以“科学对人类有用”为前提,进而论证“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则有失偏颇。

“有用”不是“科学”判断的前提,正如:我们不能由“科学都是有用的”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的”。

甲方在论述的过程中错误地使用了条件关系。

最后,乙方不能凭借西医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对患者作出的全身检查便得出西医具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西医在诊断过程中覆盖了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不意味着西医在治疗理念上具有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另外,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只归因于某一个具体的因素过于草率。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甲、乙双方都未能守住各自阵地,他们在论证的过程中
都存在一定的纰漏,因此他们的论证都还需完善。

62、论说文
“原则”就是规矩,就是准绳。

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原则上……,但是……”。

请以“原则”与“原则上”为议题写一篇论说文,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原则上”的盛行,是对原则的伤害
“原则”是指政策、规定,是办事的硬杠子。

所谓的“原则上”,应该是必须以原则为准绳,违背政策、违反规定的事情就不能干、不能办。

但现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原则上不能怎么怎么”的文字或者语言;这就使如今的“原则上”有了另外一种解释:原则是“死板”的,可实际操作仍然有灵活性,就算是规定不能办的事情,也可酌情解决。

正因为如此,“原则上”为少数人提供了违规违纪的一个广阔空间,他们将原则变成了“变形金刚”,随着亲情、友情、私情任意变形。

原则成了摆设,哪些事情能办,哪些事情不能办,完全根据个人的嗜好和需要去理解、去操作;原则成了交易,请客送礼的、行贿受贿的,即使是明显违反原则的事情,也可大开绿灯。

反之,就算是原则之内的事情也休想办成。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情况确有不同,很多时候不能“一刀切”,文件中有“原则上”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频频“原则上”,就令人不解了。

模糊表达易滋生特权:有“原则上”,就有着看不见、摸不清的“原则下”;有“一般情况下”,就有“特殊情况下”。

如果充斥着“原则上”、“一般情况下”等词汇,势必为特权留下后门。

说话可以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了。

办事也要讲究灵活性,不能死板教条;但原则就是原则,既然有原则,又何必多一个“上”字,多了一个“上”字,刚性就变成了弹性,硬的也就软了,许多事情就会“节外生枝”:干部看了心照不宣——有“模糊”就有“空子”;群众见了嗤之以鼻——原来“虚晃一枪”。

“原则上”在客观实际中,成了对违反原则的默认。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原则上”的灵活,必将成为一种不正之风,既不利于干部的廉政廉洁,也会构成对群众利益的一种伤害。

要取信于民,要落实到位,就得多些原则,划定“禁区”,少些“原则上”,杜绝“擦边球”。

原则就是原则,而不能有什么“原则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