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茎蘖:750个/平方米 ? 85个/平方尺 ?(50万) 2016.01.08南洋
三种类型麦苗
2016.01.08南洋
叶蘖同伸 分蘖缺位
超同伸
(2)越冬始期 :以麦苗长相、群体大小以
及叶、蘖、根的数目来诊断。 壮苗:
春性品种:单株 茎蘖数3~4个,主茎5叶1心 , 次生根4~6条,群体茎蘖总数 50万/667 ㎡左右;70~40万。
穗粒数
小穗分化数
基部第1伸长节间 开始伸长前确定
小花分化数
剑叶出生前确定
结实率
孕穗期---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期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理想产量: =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Max) 江苏高产记录(2016徐州铜山区利国镇谭家村 徐麦 35): 712.3kg/mu(1.36亩)穗粒结构--亩穗数45.6万、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2.0克。理论 产量770公斤/亩,实收712.3公斤/亩.徐州市伟华谷 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1130亩平均690公斤/亩。 全国高产记录:山东莱州828.5、河南焦作修武821.7
4.播后管理
a.开沟理墒
b. 化 学 除 草
c.查苗补缺
(二)分蘖(越冬)阶段
栽培目标: 促根长叶,促发分蘖, 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分蘖(越冬)阶段: 是决定穗数和奠定大穗的重要时期。
在获得早、齐、全、匀苗的基础上,促根长叶, 促发分蘖,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力争总茎蘖 数在冬前达到预期成穗数的1.3-1.5倍,为春后稳健 生长奠定基础。
冬性、半冬性品种:单株 茎蘖数4~5个,主茎6叶1心 , 次生根6~8条,群体茎蘖总数 70万/667 ㎡左右 。90~40万。
2.栽培措施
(1)早施苗肥,促早发 苗肥一般占总施氮量的5%~10%。基种肥 施足的麦田,一般不施用苗肥。(1叶1心—3 叶期) (2)施好腊肥,促根壮蘖 基肥足,苗情好的壮苗,可少施或不施, 或以促平衡为主。基苗肥不足,蜡肥补足。 一般大田应重视腊肥,苗+蜡肥15-20%。
①对氮的第1个吸收高峰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吸收量占总 量的20%左右; ②越冬期间吸收量仅占总量5%左右; ③返青后对氮的吸收量有所增加,拔节至开花期出现 第2个吸收高峰,吸收量占总量30%~40%; ④开花后对氮仍有少量吸收。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日吸N量
小麦高产栽培N肥吸收曲线示意图
生育期
出 分 越 返 拔 孕 抽 开 灌 成
(三)返青拔节孕穗阶段
栽培目标:
壮秆、大穗、粒多、不倒伏
开春以后,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3℃以上 时,小麦开始返青生长。 返青、拔节至孕穗是巩固有效分蘖、争取 总穗数、培育壮秆大穗并为增粒增重打基础 的时期。
壮秆、大穗、粒多、不倒伏
1.苗情诊断
(1)返青期 心叶基部橙黄色,心叶下一功 能叶直立,叶色葱绿显青,次生 根发生快,茎基部粗壮. 拔节前10-15天,最高茎蘖数出 现且达到预期穗数的2.5倍左右。
②弱筋小麦、啤麦 宜采用基肥:追肥7:3的运筹方式。 基: 苗: 蜡返: 拔孕= 70%:10%:5%~10%:10-15% 。 孕穗肥一般少施或不施,有早衰趋势的可根外追肥, 养根保叶、防早衰。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③晚茬麦 采用独秆栽培法,氮肥基肥:追肥可采用3-4:6-7, 以保穗数、攻大穗。 ④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 基肥氮肥用量需适当增加; 磷、钾肥提倡50%-70%基施,30%-50%在拔节后追 施。
1. 苗情诊断:
(1)分蘖期:以叶片、分蘖和次生根的同伸关系 为主要内容诊断。 壮苗:叶、蘖、次生根发生具有明显的同伸关 系。n---n-3
播期相差3天相邻两块麦田对比 (因降水因素影响)
2016.01.08南洋高产村
2016.01.08南洋高产村适期撒 播麦田苗情10.28播种
基本苗严重不足
拔节肥:应在群体叶色褪淡,分蘖数已经下降, 第1节间已接近定长时施用。拔节期叶色不出现正常 褪淡,叶片披垂,拔节肥就应不施或推迟施用;在 拔节前叶色过早落黄,不利于小花分化数的增加和 壮秆形成,分蘖的成穗数也会显著下降,应适当提 早施用拔节肥。 孕穗肥:凡未施拔节肥的壮、旺、弱苗,孕穗期 有缺肥象征的,均可追肥。一般在旗叶露时追施, 追尿素2~3kg/667㎡,以增加穗部分养分供应,促 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1.小(大)麦的需肥特性
a.养分需求 小麦 N :P2O5 :K2O =3:1:3 大麦 N :P2O5 :K2O =2:1:3。 大麦一生N肥用量约较小麦少15~20%。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b.养分吸收规律
冬小麦高产栽培一生中对N、P、K吸收有2个高 峰。 (1)N吸收规律:
拔节孕穗肥一次性施用时间: 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 期追肥浇水。 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和多穂型品种,在 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 适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追肥浇水。 对于地力水平高、群体偏大的麦田,适宜在 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
高产麦田
由扩大群体光合面积,
转为保持适宜的光合面积, 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 建立高光合群体,提高 后期光合生产能力。
由增穗转为:适当降低
基本苗,在保证足穗基 础上,主攻粒数和粒重, 使穗、粒、重协调发展, 实现高产。
三、高产地区的主要途径?
(1)选用分蘖力中等、秆壮抗倒、穗型较大的品种, 中等播量,适期播种,以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达到 高产;(正常栽培)
(二)分蘖(越冬)阶段 (三)返青拔节孕穗阶段
(四)抽穗结实阶段
(一)播种出苗阶段
灭三子(深 、露 、丛 ); 争五苗(早、全、齐、匀、壮); 促早蘖。
(一)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1.土地平整 地下水位1.5米以下。 2.土层深厚 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 3.结构良好 土质松紧度适宜 。 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



青 节
穗 穗 花 浆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2)P、K吸收规律:
①小麦对磷、钾吸收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出现第1 个峰值,占总吸收量10%左右,至拔节期磷吸收量 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钾达50%左右。 ②拔节至开花期出现第2个吸收高峰,吸磷量达 总吸收量的40%,吸钾量占总吸收量的50%。 ③开花后磷吸收量仍达20%,钾则停止。
2.栽培措施
(1)巧施返青肥
冬前施肥少、肥力差、分蘖不足、麦苗返青迟缓 的麦田,适量早施返青肥,增穗增产效果较好。 高产田为防止中期旺长,应严格控制返青肥,只 能以少量速效氮肥作平衡肥,促进长势平衡,达到 中期稳长,保证拔节期叶色正常褪淡。主要的管理 措施是蹲苗。 返青后,生长过于旺盛,群体偏大的麦田,在小 麦起身期,可以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 制小麦植株旺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 根系下扎,增加小麦抗逆性等作用。
小麦高产栽培 技术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二、生产水平与主攻方向? 三、高产地区的主要途径? 四、高产群体的培育与田间管理 五、收获与贮藏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单位面积 产量
穗 数
穗粒数
粒 重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穗 数
基本苗数 单株分蘖数 分蘖成穗率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淮南15--18万/mu ;
晚播时需适当增加基本苗。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d.播种方法:
①条播 落子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中 后期群体内通风透光较好,便于机械化管理。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d.播种方法:
②撒播 土质黏重、整地难度大时宜撒播,有利于 抢时、抢墒、省工,但种子入土深浅不一致, 整地差时深子、露子、丛子较多,成苗率低, 麦苗整齐度差。
三、高产地区的主要途径?
(2)采取适当加大播量,保证足够基本苗,以主茎成 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达到高产;(晚播栽培)
三、高产地区的主Biblioteka 途径?(3)选用分蘖力强、抗倒伏的品种,采取小播量适期 早播、匀播,以分蘖成穗为主夺高产。(北方栽
培)
四、高产群体的培育与田间管理 技术措施
(一)播种出苗阶段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3.肥料的综合运筹
在确定肥料运筹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小麦专用类 型、肥料对器官的促进效应,以及地力、苗情、天 气状况等因素。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①中筋、强筋小麦氮肥可采用 a.基肥:追肥为5:5 基: 苗: 蜡: 返: 拔: 孕 = 50%:10%:5% :5%:15%:15% b.基肥:追肥为6:4 基: 苗: 蜡: 返: 拔: 孕 = 60%:10%:5% :5%:10%:10% 追肥主要用作拔节孕穗肥,少量在苗期施用或作平 衡肥。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b.最佳播种期确定:
原则:在越冬始期形成适龄壮苗
春性品种,越冬始期5-6叶,单株分蘖2-3个,次 生根4-6条; 半冬性品种,越冬始期6-7叶,单株分蘖3-4个, 次生根6-8条。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播种期的适宜日均温:
春性品种12-14℃ ;半冬 性品种14-16℃ ; 冬性品种为16-18℃。 播种适期:在10月15---11月5日(25)。
45×35×42=661.5 40×38×42=638.4
(×0.95)=628.4 (×0.95)=606.5
二、生产水平与主攻方向?
中低 产麦田
光合面积较小和穗 数不足是影响产量 提高的主要矛盾。
主要增产途径:增施 肥料,培肥地力,扩 大光合面积,提高 生物产量,主攻足穗 。
二、生产水平与主攻方向?
3.冻害预防
1、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 2、适期播种 3、提高播种质量 4、合理施肥 5、合理灌溉 6、适时化控 越冬前4-5叶期,40-60g/mu15%多效 唑均匀喷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