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论赛资料 精与博

辩论赛资料 精与博

学贵精,不贵博破题一、引证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3兵不在多在于精4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5学贵精不贵博。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庄子》8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经验之谈。

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读得再多又有何益?9 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10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就是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

二、现实资料1。

“精”者,指所学局限于某一领域,但有独到的造诣。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博”比“精”好,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因为一个人的寿命、精力必然是有限的。

如果学习的范围过于宽广,把有限的精力再加以分散。

则其成就不一定就很高。

有可能是门门通门门松,马尾巴穿豆腐,虽然也可以提一下,但未必能提得起来。

现在内地的佛学人材多属“博”学型,各大宗派的理论都了解者大有人在,但如果要给某一个宗派找一个代言人却非常困难。

如果以所有的精力穷究一门,其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所谓水能穿石在于点一也。

2胡适先生早年清高志大,可谓涉猎甚广。

而当他到美国康耐尔大学的时候,却幡然猛醒,自叹:生平之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

自此,痛下决心,明确目标,师从杜威,专攻实用主义哲学,并由此深入,最终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

3读书破万卷”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而不适用于一般的大学生。

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

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

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

对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中有本”。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按照教材要求学习知识,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读书破万卷”,一是没有必要,二是难以办到。

因此,大学生不要盲目地去“破万卷”,而应该注重“吃透一本,触类旁通”。

三、精彩词语1、不以求精,何以求博?2、韦编三绝反驳对方读书破万卷用四、我方立论点1、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故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同样趋于细化,趋于更高,因此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是十分明显的。

所以,我们需要学“精”而不是学“博”2、专才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全才更具有吸引力。

而在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与实现,也落实在单一领域。

因为全才的个人作业缺乏效率,分工把精力集中于个别的领域,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

对“精”和“博”进行我方定义。

:首先猜测下对方可能定义:博:即博学,指广泛学习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或者说复合型人才。

专:对应的是在某一个领域钻研专业知识,成为一个专业人士或者说专业型人才。

第一、分工决定论,也就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分工越来越细,而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因此,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第二、所谓的阶段决定论,那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学生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还是博士生阶段,都离不开以精为主的基本规律;第三、态度决定论,认为以精为主就一定塑造出来一个专心一致的态度,这往往是我们做人的首要的考虑,五、破题大学生学习应该学精还是学博?首先这个命题一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社会基础上的。

其次,抓住“大学生学习”既非高中生,也非参加工作的人,大学生,是即将参加工作的一代人,所以,他们的学习应该是为了以后工作有利,要站在这个立场上来阐述。

第三、抓住“精”和“博”的定义来回周旋。

学知识和学知识之用是两码事这个如何考虑?六、犀利的问题1、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当今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方如果回答复合型人才或者类似的答案,就已经上钩了,我们尽量将对方引到“复合型人才”的路上来,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

”正好强调了学习应该向精的方面发展。

2、本系有职业社这个社团,请问职业社是不是为了使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加完备而设立的?这是不是"学精?"3、我们可以问“请问学校为什么允许我们辅修二学历?”对方肯定会回答“因为我们需要学博,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博学” 我们就可以反击说“二学历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管理技能,使我们更加精于管理,这明明是学精啊!”4、论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弄得自己精疲力尽。

问题:请问对方辩友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下句是什么吗?抛出一个连环扣,如果对方说出下半句,我们就可以说:“谢谢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弄得自己疲累不堪,难道对方辩友还会抱着这种大无畏的心态去”学博“吗?同样,如果对方不知道,我们可以说:“那就让我来告诉对方辩友: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意思就是说……然后同上面。

5、如果对方说什么“大概“可能”“大约“之类的词语,表示数量上的不确定,我们可以追问他:“你的大概是多少?是50%,60%还是70%?”来消弱他们论据的力度。

6、在“精”与“博”的定义上,我们要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是学一科精,可以扩大到一个专业精,一个研究领域精甚至做人也“精”,塑一个专一的态度。

比如我可以问:对方辩友,请问你在大学中愿意学习做一个专一的人吗?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考虑从破字着手,化虚拟为实际??磨破精读。

8、我方辩论重点有两方面:一、避讳“博”这个字,无论何时都不能肯定这个“博”。

我方要强调,基础知识是必须的,然后精通某一方面才是正道。

二、将对方的观点为转化为“博而不精”,从而辩论术业有专攻,博而不精只会适得其反,一事无成。

可以例举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方辩友的“博而不精”的理论,强调面面俱到,而忽视了重要矛盾,忘了“精”,已违反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科学理论。

反问对方辩友,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观出现了错误,还是对方辩友的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询问对方辩友怎样做到博,同时又不“精”?(如果对方辩友说博的同时也需要精,即肯定了我方观点,可以直接感谢对方辩友对我方观点的支持)(反之,让对方辩友描述,怎样的程度才叫“博”,又该如何把握既做到“博”又做到“不精”?如果对方回答不出这样的回答,那立马可以说对方辩友不过是理想化的夸夸其谈,请对方辩友不要空谈理想,别忘了理论需要科学的支持,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对方辩友夸夸其谈“博”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上的应用时,反问对方辩友一句,那“术业有专攻”又该如何解释?可以再问对方辩友,对于“不务正业”又如何看待?对方辩友所述说的“博”该如何学习,作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公司分很多部门,工厂分很多单位,学校还分很多专业,我只修了一个专业,XX专业,以你方的“博”的观点,想必你们在学校里修了三个还是四个专业,只怕是远不够,“博”这个字又岂是三四个专业所能概括的,想必至少十个八个专业吧。

请问对方辩友,可以告诉大家,你们究竟修了几个专业吗?有达到你们“博”的标准吗?(务必请对方辩友回答,如果对方辩友回答只修了一个或两个专业,即可感谢对方辩友以实际行动支持我方“精”的观点)(如果对方辩友回答,只修了一个专业,可是看了很多方面的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见识。

即可反问对方辩友,这不正体现了辩论观,肯定了我方观点吗?什么叫“专业”,“专”即体现了“精”,对方辩友在学校里个某一专业时,等于已经用实际行动肯定了我方观点的“精”,对方辩友丰富自己知识的行为值得肯定,却只是在专业基础上的延伸,又再一次地肯定了我方观点)如果对方辩友提出专业还分不同的学科,有很多甚至是与专业无关的学科时,可以告诉对方辩友,那就是基础,就像还没学会汉语汉字,又该如何学习我们的专业呢?(其它学科以此类推)在对方辩友例举历史上博学多才的人物时,可以反问对方辩友,那些历史人物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文采,或谋略,真正能做到“博”的又有几个?即便许多被称赞博学的人物,也只是在他专长的领域博学而已,这仍是“精”啊!连周瑜那样文武全才也只有慨叹“既生瑜,何生亮”,请问对方辩友,以古今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人物为目标的理想是值得嘉奖的,但抛开理想,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啊,学好自己的专业,应用到社会,报效祖国回报父母,这才是目前我们迫切要做的啊!如果对方辩友此时大谈特谈“博”而不去学好本身专业,那又让学校如何放心,让父母如何宽心?切记辩论时注意几点:一、千万不要肯定“博”这个字,肯定多方面的学习只是“精”基础上的延伸,尽量避讳“博”这个字二、将对方的观点转化“博而不精”,也可以诱使对方否定“精”三、(这个辩题的观点只是矛盾的重点与次重点,并非相反,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要否认“博”,只须避讳这个字就可以了,这些话是不能在辩论赛上说出来的)强调科学的辩证观,“精”才是重点。

四、可以围绕“术业有专攻”和“不务正业”展开话题五、申明我们的身份是当代大学生,目前学好本身专业才是重中之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