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唱响毕节的明天演讲稿

唱响毕节的明天演讲稿

唱响毕节的明天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您们好!
我是来自杨家湾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唱响毕节的明天》:
“一百里杜鹃花歌唱的地方,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我的高原花海,我的青春摇篮……”这是《毕节我的家乡》中的歌词,相信每一位毕节人都不会陌生。

《毕节我的家乡》这首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唱出了咱们毕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唱出了咱们毕节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如天堂的地方,因为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经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其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真实再现,“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种一坡,收一箩”是其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的真实映照,“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是其生育观念落后、人口膨胀的生动写实。

为何一个山川秀美、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要遭遇如此贫困呢?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国务院批准创建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

这一年,对每一个毕节人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毕
节地区实现了华丽转身;就是这一年,毕节人拉开了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的大序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之先观念为先。

没有思想的跨越,就没有实践的跨越。

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是毕节人经过实践形成的一个共识。

20多年来,全区人民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采取一切措施,通过制定出台关于招商引资、植树造林、引进人才、人口控制等一系列政策,不断探索科技促进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改革创新实践方式,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跨越,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系带子”,坡地种草“铺毯子”,山下建田“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的“五子登科”农业开发模式,推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以“五园新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启动了新型能源基地、特色农业、旅游业基地建设,解决了民生事业,引进了一批大型企业入驻毕节,有力地提升了试验区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毕节试验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从全省挂末到排名第三的飞跃,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变化,人口工作实现了从重在控制数量到重在提高素质的转变,经济社会实现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并进的提升,我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
今天,从织金洞到百里杜鹃,从支嘎阿鲁湖到威宁草海,从山村“农家乐”到城市五星级酒店,无不山青水秀人人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犹如春风拂面,春潮涌动。

毕节20多年的探索表明,即使是最贫穷、最落后、生态最脆弱、人口最负重之地,只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前面的大道一定会铺满鲜花。

“一百里杜鹃花歌唱的地方,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我的高原花海,我的青春摇篮……”每一位毕节人,都应当为家乡的巨变而自豪,都应当为试验区的成功而骄傲。

每一个试验区人,特别是作为八零后、九零后的我们,更应该同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致力于推进“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探索试验,立志为贫困岩溶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积极推动试验区“小试验”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方向”阔步前进,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在千里乌蒙的大地上科学探索,勤奋耕耘。

我们深信,只要700万试验区人民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毕节试验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撰稿人:李勇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