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词鉴赏练习《菩萨蛮》《水龙吟》《青玉案》《丑奴儿》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以下问题。
该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4分2.填空:韩愈有诗句“将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篱”,辛弃疾有词句,皮日休有诗句“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三者在写作特点上有共同之处。
1分3. 填空:词中写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4分4. 词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直接表露诗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
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
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1分,青山比喻1分,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
1分6. 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郁孤台”两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gàn)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行人,指路上行路的人。
B.“西北”两句是说被群山所遮蔽,望不到京城,实指中原尚未恢复。
长安,汉、唐时京城,这里皆指汴京。
C.“青山”两句是说江水毕竟冲破重叠峰峦的阻碍,向东奔流而去因为作者亟(jí)望到前线抗敌,所以对“东流”产生向往之情。
D.“江晚”两句中,“鹧鸪”鸟鸣声凄切,如曰“行不得也哥哥”,“山深闻鹧鸪”,寓含降金之事行不得之意。
全句表现出对朝廷主和的不满。
7.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8. 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分)。
10.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以下问题。
1.词也称,“菩萨蛮”是本词的,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苏轼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
2.下列词句,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D.想/当年,金戈/铁马。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鲈鱼堪脍.脍:把鱼、肉切细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B.舞榭.歌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求田问舍.舍:房舍C.元嘉草草..草草:缭乱、潦草把吴钩看了.了:结束、完毕D.无人会.,登临意会:领会断鸿..声里断鸿:失群的孤雁5.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多情应笑我C.烽火扬州路D.人道寄奴曾住6.下列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鹰——作者将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C.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
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7. 这首词主要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表达上有何作用?烘托出怎样的意境?6分8.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9.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
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4分阅读《青玉案元夕》,完成以下问题。
1.“元夕”指的晚上,此夜又称。
(2分)2.上阕中的“花千树”比喻,“玉壶”比喻。
2分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一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地去参加元宵盛会,为下文写与众不同的“那人”作了反衬。
2分4.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有着独特品味的“那人”的苦苦追寻,“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点明词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人”。
2分5.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用夸张的笔法展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火纷纷、乱落如雨的元宵夜景。
2分6.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词人在上阕写出了元夕夜晚人们满城狂欢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写出了箫声四处回荡的热闹,“_________________”则从视觉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景象。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8.下面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9. 下面对这首词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东风夜放花千树”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花为喻,达到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B.“更吹落,星如雨”一句,将天上的繁星比作密集的雨滴,纷纷飘落的星光与闪闪烁烁的灯光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C.“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说在这火树银花、热闹纷繁的时刻,美女如云,往来穿梭于街市人流之中,给街市更增添了美景。
D.词的末句是说在灯火冷清处却有一位冷静平和、超凡脱俗的美女独自站立着,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态。
10.词的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景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景象。
2分11. 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1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词中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它比作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种境界,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吗?4分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完成以下问题。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和“__”、“”和“”构成对比。
(2分)2. 这首词下片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
“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2分)3.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4.下列选项中的“秋”与上文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沙场秋.点兵D.鬓先秋.,泪空流5.“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6.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江苏高考古文新模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ch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zhà,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qiàn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mín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wò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bǐ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qú曰:“闭籴dí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来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zhì。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zhào歌》。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