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谢地坤研究员则提出继承 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观点,强调我们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 秀文化遗产,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 家在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复旦大学应必诚教 授也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革新,以及各民族 文化的相互吸收,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 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揭示了这一规律。传统文化 与文化遗产有着密切联系。有不少学者认为传统 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很有帮助
保护文化遗产
•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 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地方 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 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 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 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共建和谐精神家园
内容提要 •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认识文化遗产 • 文物及其具有的价值 •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事例分析 • 文化遗产的保护 •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社会的意义 •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事例分析 • 关于文化遗产理论的研究在当代学术界已成为时尚, 但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以及这一科学遗产 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学术界还处于起 步阶段。 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指 导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开放的思想体系,重视人类文化遗产是其本质要求。 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的历史性和现代性、先进性和广泛性、民族性和世 界性的统一,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创新 的本是从美学的深 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 和美的享受。欣赏价 值主要是从观赏角度 给人以精神作用,陶 冶人的情操。愉悦价 值主要是给人以娱乐、 消遣。借鉴作用主要 是从中吸取精华,在 表现形式、手法技巧 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 新。
• 3、科学价值。主要包 括知识、科学、技术 等内涵。历史遗迹和 遗物从不同角度和侧 面反映了产生它的那 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和 生产力水平,说明那 个时代的社会经济、 军事、文化状况。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总结
• 求实求真─—以科学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 人类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发展,历史文化遗 产是宝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极丰富 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文化典籍、历史遗址、 出土文物,还是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民风、屋 宇器具,皆堪称繁若群星,浩如大海。如此丰 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 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的巨大财富。
• ‚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人通过实践改造或创造对 象世界和自身,其产物即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作 为人的作品,是人的对象化,是人的现实,凝聚 和体现着人的需要、智慧、力量与劳动。因而, 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工作、创造及其成果,表现、 确证和肯定了自己,贡献、再现和实现了自己, 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并以外在的物的形式保存了 自己,实现了暂时向永恒、有限向无限的超越, 获得了自身的‘第二生命’。这样,人通过实践 所实现的人的对象化,就为认识自己提供了充分 的条件。劳动的产品、实践的成果作为人的作品, 不只具有供人消耗与使用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 让人欣赏与认识的审美价值和知识价值。实践是 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向人提供了发展自我意识 的必要性,同时又为人认识自己准备了条件和可 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 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 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 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 日庆典等)。
返回
返回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 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 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 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 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 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实质是 将文物保护紧密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相结合,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建设相结合,明确文物保护和事业发展的任务和 目标,实现文物的长期保护和文物事业的可持续 发展。地方应专门编制本地区文物事业发展计划, 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文物 比较丰富的地区在明确本地文物工作总体目标的 同时,要分别提出文物维修项目、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等文物保护和利用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 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
•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即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遗产问 题的根本看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各民族文 化遗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 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 理论上早已揭示了这一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 产观为指导研究文化遗产,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 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 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还要重视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可持续 发展中的作用,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 发展的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自然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存的悠久传统,早在一千多 年前的宋代,收集、研究和刊布金石铭刻就已经 形成学科,文人雅士则热衷于收藏‚古董‛、鉴 赏‚古玩‛和研究‚古物‛。20世纪初,通过对 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 学带来‚文物‛的概念,古代遗存的文化内涵和 价值得以不断揭示。
•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各民族文化遗产 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 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研究文化 遗产,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 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 并促进当代和未莱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 艰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无尽头的、细 致的文化遗产意识教育和培养过程。
• 5、文物是科技创新和 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 与源泉。
• 6、文化遗产在扩大对 外交流,促进旅游业 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保护
• 1、保护文化遗产能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 神养分。 • 2、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 替代的重要作用。 • 3、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 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 • 4、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历史研究的 第一手史料。 • 5、文物是科技创新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与源泉。 • 6、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返回
文物
• 文物是凝结在历史遗 迹、遗物(包括精神和 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 人类劳动,是人类智 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 的标志,具有明显的 双重特性,即有形价 值和无形价值。
文物工作者
文物具有的价值
• 1、历史价值。历史的遗迹 和遗物是产生它的那个时 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等需要,运用当时所能 得到的材料和所掌握的技 术创造出来的。它能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政 治、经济、军事、科学技 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 风情习俗等,从而构成文 物时代特点的主要内容。 文物的时代特点即历史性, 能帮助人们去恢复历史的 本来面貌。
• 1982年我国颁布的《文 物保护法》,建立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 度。2002年新修订的 《文物保护法》,又 将历史文化街区、历 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 入法律内容,标志着 我国开始建立起单体 文物、历史地段、历 史性城市的多层次保 护体系。
•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 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 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的转型进程,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在 这一新形势下,深刻理解文 化遗产保护理念,准确把握 其发展趋势,通过开展文物 普查将更多的文化遗产及时 纳入保护范畴,是关系到当 前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文化 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全局的重 大课题。
返回
认识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 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 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 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 ‚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 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 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
文化遗产的保护
•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 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 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 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 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区 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 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