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课程名称:语言学理论专题研究任课教师:李军华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510080926姓名:阳海超开课学期: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认知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论文成绩:(任课教师填写并签名)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这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表明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语言学家在谈到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时断言:“二十年后,认知语言学将是最热门的课题”然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介绍仍处在零散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综合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专著引进或出版。

赵艳芳副教授集十几年来研究之所得,推出了我国国内第一部综合介绍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专著:《认知语言学概论》。

此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借鉴国外理论进行个人研究的一些心得和见解。

这本书不但填补了我国语言学界的一项重大空白,还将对认知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文拟就阅读此书的一些感受做一个读书报告。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概括该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就书中“隐喻”理论进行探讨分析、用该书的“隐喻”理论分析语篇主题问题。

一、本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该书共有12章。

第一章导论。

作者首先阐述了认知的含义,介绍了认知科学的哲学、心理学基础,从而说明了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认知科学的关系。

作者指出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语言与认知不可分。

接着作者阐明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是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的形成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理论、意象图式、认知语法、象似性和语法化以及认知语用推理。

作者还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即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和共性取向,并指出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

最后作者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作者在这一章中,对认知语言学作了一个历史回顾,从纷繁的历史中抽出一些与目前认知语言学理论有关的问题作为主线,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过程,说明认知语言学是新的认知科学与语言研究的共同成果。

第三章经验主义认知观。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及认知观。

作者首先回顾了西方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认知观: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指出客观主义长期以来统治西方文化与哲学,对语言研究有重大影响。

作者还阐述了客观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不足。

接着作者介绍了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的主要观点,并分别就“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任意性问题”、“范畴与概念”、“隐喻”、“多义现象”、“语言的形成与意义”以及“推理”等语言的基本问题,说明了经验主义这种非客观主义的新认识。

认知语言学就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新一代语言理论。

第四章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作者在上一章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首先作者介绍了大脑的进化与认知发展的情况,接着作者论述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以认知为前提的。

然后作者介绍了以往的一些研究,如对颜色词、通感、生理变化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隐喻等的研究。

它们都证明了语言是建立在人的生理、物质世界和认知能力之上的。

第五章范畴化与认知模式。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主要探讨了语言形成和语义概念赖以生存的认知基础:范畴化与认知模式。

作者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位先驱及其著作,如杰肯道夫的《语义学和认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考夫的《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约翰逊的《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以及兰盖克的一些观点。

他们的专著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范畴化的语义概念。

接着作者详细解释了范畴化与基本范畴、原型理论以及范畴等级结构等基本原理的含义,并依次探讨了它们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和对语言形成的作用。

这些都是认知语言学的中心内容,极为重要,故作者在此部分不惜笔墨。

在后半部分,作者还阐述了认知的另一基本层面: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具体介绍了莱考夫总结的几种意象图式和四种认知模式以及各自的特征,其中包含有作者对莱考夫观点的部分评析。

第六章词的概念与词汇变化。

作者主要阐述了概念的形成及概念结构,以及语言词汇在大脑词库中的组织结构,说明大脑内部的词汇的结构是依据认知结构而建构的。

第七章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

随着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和转喻已经不再仅仅被当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方式,成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章即论述了这两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在语言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作者介绍了隐喻和转喻认知的心理基础:完形原则,包括相似原则、接近原则、顺接原则和突显原则。

接着作者分别详细论述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解释。

最后提到了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认知与辞法。

本章开始关注语言单位的认知过程,介绍认知与语言结构的关系。

作者重点讨论了认知语法的语言观,对语义与句法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如何影响句法结构。

作者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认知语法描述内部语法的性质。

作者指出认知语法是语义内容的组合和符号化,认知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语义结构。

接着作者阐述了与语义描写有关的几个概念:认知域、意象及其参数、图形/背景理论等等。

第九章象似性和语法化。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认知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

认知功能学派主要从语言的象似性、语法化和语法隐喻方面研究语言的形式与认知的关系,采取的是历时角度。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象似性、语法化和语法隐喻这几个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并澄清了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研究在某些取向上的不同。

第十章认知与推理。

这一章从语言理解的角度,阐述了相关理论以及对话语理解的推理机制。

作者指出: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相关理论被认为是认知语用学,认知被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重点介绍了相关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明示与推理、最佳相关、认知语境和推理模式等等,并举例说明了推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作者接着论述了相关理论对隐喻的理解以及认知语用学研究的意义。

最后,作者阐述了图式阅读理论的大概内容。

第十一章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谈到一种新的语言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它的应用。

作者在本章中说明了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汉语研究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说明认知语言学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第十二章结论。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全面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认知语言学是以前语言学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是对传统语言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在目前研究语言形成中语用因素的所有理论中,认知语言学是最新、最具有创见的语言理论。

书末还附有认知语言学常用术语对照表,便于读者参考。

正如胡壮麟教授在序言中所说,作者“对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阐述极为精辟,她对大脑进化与认知关系的理解,她对范畴话语原型理论的通晓,她对隐喻、象似性、语法化和推理的掌握,多么深邃!”二、就书中“隐喻”理论进行探讨分析当代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与约翰逊提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认知的。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是无所不在的语言原则。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

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惟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困难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现代隐喻学就是要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出充分的描述和解释。

束定芳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隐喻的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文字游戏功能等。

他在论述隐喻的语言学功能论述了填补词汇空缺、增加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的功能。

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是语篇信息发展的要求,也是交际双方作者和读者之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互动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发话者为保证语篇信息流的畅通,需要根据自己对受话者的知识状态所作出的假设以及受话者可能作出的反应来合理地编排信息。

在语篇的发展过程中,发话者对受话者知识状态的假设就会体现在语篇的组织方式上。

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说话人为了语篇的简洁性和表达的经济性,往往利用隐喻的经济性和隐含信息的特点,使隐喻成为语篇的一种重要的而常见的组织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说:“诗与文之中,比喻之为用大矣”。

钱钟书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

赵艳芳也说,在隐喻结构中,各种本来似乎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也体现在语篇结构的宏观层面上,在语篇的生成与发展中,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来讲,说话人往往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隐喻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事物,这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从语篇的信息组织过程来讲,也是一个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过程,这种信息流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语篇的生成与发展。

隐喻在语篇的生成与发展中,不但可以引出新的话题,与上文构成衔接关系,而且也为新信息的引入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从而使语篇构成一个前后衔接的整体,隐喻的这种承上启下的衔接功能在语篇段落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钱钟书《围城》) 钱钟书先生是善于使用隐喻的语言大师。

上面这个例子以“文凭是树叶”这个隐喻为线索,带动了语篇信息的发展,非常形象、生动,也非常巧妙。

隐喻作为一种体验、一种情感方式,它在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的基础上,诠释着人类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理解。

远取诸身,近去诸物,在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中,保持着人与世界的关联。

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者重新理解我们已哦知事物的认知活动,它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的认知结构系统,通过两个概念领域的关联与投射来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

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

无论是相互作用,还是语义选择或是空缺填补,隐喻的产生都离不开语境,因而隐喻的产生和理解都是和语境密切相关的,隐喻的意义可以直接从语境中推导出来。

在这一点上隐喻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是一致的。

因此,从语篇的角度来分析隐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用该书的“隐喻”理论分析语篇主题问题。

语篇的中心主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

作者选定一个隐喻,以这个隐喻作为语篇主题,以此支配整个语篇的脉络,语篇按照隐喻主题这一线索发展下去,从而决定了整个语篇的模式,形成了语篇的信息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