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是我对电视剧《朱元璋》评论时其中相关部分,因本非独立成篇,所以不是很全面,不是很连贯,但作为对朱元璋的大致评价也还可以)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盖自三代以来,战国至于刘项,是一劫;三国至于五胡,是一劫;中唐至于黄巢、石晋,是一劫;女直至于蒙古,是一大劫:中国之人,无复孑遗矣!故我太祖皇帝之功,谓之劈开混沌,别立乾坤,当与盘古等,而不当与商、周、汉、唐并论也。
二百四十年来,休息生养,民不知兵,生齿繁盛,盖亦从古所无之事”明人邱浚在《世史正纲》中说:“洪武元年,太祖即皇帝位,复中国之统。
圣人之生。
自有天地以来,中国未尝一日无统也,虽五胡乱华,晋祚犹存,辽金僭号,而宋系不断。
未有中国之统尽绝。
而尽夷狄之归,如元朝之世者也。
三纲既沦,九法亦释,天地于是易位,日月于是晦暝,阴浊用事,迟迟至九十三年之久。
中国之人渐染其俗,日与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十室而九矣,不有圣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厌,驱其类而荡涤之,中国尚得为中国乎?”我的看法与此相似,朱元璋缔造明朝,重新恢复中华文明的功绩,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与此对比看看本来同样高度发达辉煌的阿拉伯文明被蒙古践踏蹂躏后的结果就知道了。
虽然后来又经历满清浩劫,但明朝三百年所凝聚的文化力量,思想资源,已经给中国文明之进步发展提供了更坚实更有韧性的骨架,中国文化终究还是有希望恢复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强大性,为世界文化真正意义上多元化的均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可能,若无明代近三百年文化的积淀,这样的希望要比现在渺茫得多。
历史上的朱元璋究竟是什么样人?在他身上似乎存在诸多矛盾!说朱元璋喜好杀戮?确实,从明开国,他就大开杀戒,功臣勋贵以及家属,被杀了数万,全国上下各级别的官吏因为指控贪污,或者有贪污嫌疑,又被杀了数万。
但是从另一方面,朱元璋大概是所有元末群雄中最强调不得杀降,不得滥杀平民的一位。
仅仅《明史》的本纪与列传中就能找到许多记载。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
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
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
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
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
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
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
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
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
不恭命者,罚无赦。
’“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
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
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
’”北伐时也再三强调“:‘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
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元末各地的破坏很大,朱元璋活动的南方恰恰是受破坏最小的,人口,经济的损失受战火影响最小,而元军活动的北方则人民被屠杀得所剩无几,经济破坏极大。
和朱元璋相比,许多滥杀平民,放纵功臣勋贵残害平民的皇帝似乎更当得起嗜杀的评价还有朱元璋喜好酷刑峻法么?确实,在他当政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法网严密,酷刑迭用,官员动辄得咎,饱受酷刑,乃至砍头剥皮。
矛盾的是他又明令禁止以后的皇帝效仿他的做法,在洪武二十八年五月下令说“联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
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
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
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后来明代官员有提议用黥刺之刑,看到这条,还吓出一身冷汗。
见成化年间陆容《菽园杂记》中的这一条:“尝记初登第后,闻数同年谈论都御史李公侃禁约娼妇事,或问:‘何以使之改业不犯?’同年李钊云:‘必黥刺其面,使无可欲,则自不为此也。
’众皆称善,予亦窃识之久矣。
近得《皇明祖训》观之,《首章》有云:‘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为之毛骨竦然。
此议事以制,圣人不能不为学古入官者告,而本朝法制诸书,不可不遍观而博识也。
”不仅如此,他亲自培养,一手带大的继承者,都是仁慈宽厚。
一个人如此,还可以说是偶然,两个都是如此,那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
太子朱标死后,如果想要从众多儿子中选择一个才能出众,性格刚毅,与他类似的人,重新立为太子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他却宁愿重新按照他心目中的理想去培养皇太孙,而这皇太孙依旧和他父亲一样是温厚仁慈,这似乎也令人难解。
再有朱元璋是否心胸狭隘,连别人不愿意当官都不能允许么?电视剧剧里就有刘伯温千方百计想退隐,结果还是被朱元璋逼回京城做官的情节。
而历史上,也确实有许多人宁愿自残身体,也不愿应选做官,因为在朱元璋时代做官的危险太大了,结果还是受到严惩。
但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
《明史》陈遇传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授供奉司丞,辞”“除中书左丞,又辞。
”“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
”“除太常少卿,固辞。
强之,不可。
”“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
帝沉吟良久,从之。
自是不复强以官。
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
’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
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
’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
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命爵辄辞,终成其高。
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孟森对此评论说“遇死于洪武十七年,太祖屡官之而不受,卒成其高,又何尝以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罪相坐。
盖其有益于太祖者,在救民水火一切根本之计,其品驾乎刘基、宋濂等之上”也就是对真正能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人品真正高洁,不贪权势,不想做官的人,朱元璋还是非常尊重的,并不会把自己意志强加给他。
除了以上所说的矛盾表现外,还有一个矛盾的现象也值得深思。
众所公认,朱元璋统治时期,是高压专制,是极端严厉的独裁统治。
按照常理,在这种极端严厉高压的统治之下,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应该都是唯唯诺诺,毫无自己意志,在暴力淫威下轻易屈服的软骨头;都是善于逢迎趋合,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钻营投机者,都是奴才才对。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截然相反,朱元璋给建文帝留的是一个充满硬骨头的官员群体,这里面许多人都可以说是铁骨铮铮,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绝不在权势与暴力面前屈服改变自己意志的好汉!仅仅在明史中列出姓名的就有这么一大串:方孝孺,景清,连楹,卓敬,练子宁,铁铉,暴昭,陈性善,王彬,宋忠,崇刚,陈迪,黄魁,颜伯玮,王省,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齐泰,黄子澄,王艮(高逊志)廖升(魏冕邹瑾龚泰)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叔英(林英)黄钺(曾凤韶)王良陈思贤(龙溪六生台温二樵)程通,黄希范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韩郁高贤宁王璡周缙牛景先,程济等……不能把这些人的行为简单目为忠君观念,他们更本质上说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无论暴力淫威残酷到什么程度,也决不屈服。
这正是独立个性,自由意志的体现。
仅仅是叔侄一家人之间争夺皇位,官员中就能涌现出这么多坚贞刚烈的人物,也确实让人有叹为观止之感。
朱元璋给建文留下的这个官员群体中刚介梗直,正直高尚,才能出众者比例之高是今天的人也难以想象的。
(建文之所以被赶下台,不是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人才还不够好,实在是他自己太心慈手软了,如果不是他自己下令军队和燕军作战的时候不许伤害朱棣,朱棣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永乐到宣德时期的那些辅政文官黄淮,胡广、金幼孜,以及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虽然被誉为一代名臣,但实际上已经是朱元璋时代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中的二流乃至三流人物了。
怎么来理解这些以上说的这些矛盾现象呢?关键还是怎么来理解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百姓一步步走上上来的,底层百姓的痛苦,他亲自经历过;底层百姓饱受地主官员压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他多次目睹过。
在他心里深处,是刻下过难以磨灭的烙印的。
朱元璋自己在《大诰武臣序》就针对底层士兵的痛苦说过这么段话:“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我许大年纪,见了多,摆布发落了多,从小受了苦多,军马中,我曾做军了来,与军同受苦来,这等艰难,备细知道。
”在他看来,那些上层社会的人,那些地主,官员,文人遭受渲染的所谓痛苦和他经历过、看到过的底层百姓和士兵的痛苦比起来,从数量上和程度上不过如儿戏而已。
从最朴素的情感来说他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作为来改善最底层百姓的痛苦处境的,也绝不能容忍自己建立的政权再施加给普通百姓以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有自己的政治原则,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不是一个为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更不是因为一时得失或一时毁誉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人。
他有自己的底线,不触动这个底线,什么都好说,但一触动底线,他就决不手软。
他宁可矫枉过正,也绝不宽纵姑息。
正因为此,他在打仗的时候,可以三令五申,不许军队杀降,不许军队杀戮平民抢掠妇女。
而一旦打下了天下,他又三令五申功臣勋贵不得仗势欺凌百姓,侵夺普通百姓利益。
他诛杀大量所谓功臣,主要还并不是担心这些功臣威胁皇位,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如果不采用严厉手段,这些功臣权贵侵夺民财,鱼肉普通百姓的行为根本无法真正得到遏止。
从一开始来看,朱元璋其实是愿意和这些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部属,共享太平,一起善终的。
开国以后,他实际上和许多功臣都建立姻亲关系的。
比如徐达的三个女儿,一个是燕;王妃,也即后来明成祖的皇后,一个是代王妃,一个是安王妃;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妃;汤和的女儿是鲁王妃;冯胜的女儿是周王妃;傅有德儿子是驸马,尚寿春公主,女儿则是晋世子济熺妃;邓愈的女儿是秦王次妃。
很如果仅出于维护皇位的考虑,朱元璋用姻亲关系笼络住功臣就足够了,他一开始并没有要杀功臣的意思。
真正让他起杀心的,还有其他因素。
明史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
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
明年,偕召还。
又明年赐死。
以公主故,录其孙彦名为金吾卫千户。
”让朱元璋不悦的是傅有德请怀远田千亩,值得注意的是武将功臣请求赏赐田地,这在其他皇帝那里,不但不会不悦,反而会很高兴。
因为这说明其贪恋财产,没有更大野心,不会对权力构成威胁。
《史记》里就有这么一则记载“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