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卷1.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犬牙交错”,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

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4.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 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清朝出现了手工行业雇工的反抗与罢工现象,反映了在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形成了雇工群体,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进行一定的斗争与反抗,冲击了传统的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抗的人群并不是无产阶级,故D 项错误。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

这反映出魏源A.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 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

这一认识反映了A. 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 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D. 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一战后,胡愈之认识到美国人提出的“理想”,与俄国的十月革命都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体现出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故C项正确;以俄为师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时代纪元之始”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并没有走向衰落,D项错误。

7.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

这表明日本意图A. 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 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C. 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D. 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的完成,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做准备,“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更体现出日本进一步扩大在华经济侵略的企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与扶植傀儡统治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日本的意图是为了获得在华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故排除C项;“以战养战”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

8.下表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据下表可知A. 香港的回归推动厂改革开放进程B. 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 “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 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8-199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1997年才回归,“一国两制”才能发挥作用,故ACD项错误。

9.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A.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可知,奴隶的保护人就是奴隶主,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法中对于释奴财产的规定偏向于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法律的完善,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B项错误。

材料中法律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

10.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11.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

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宜言对象。

苏俄此举旨在A. 向中国输出革命B. 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C. 传播马克思主义D. 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9-1920年”,“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等信息,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向中国宣传其革命的理念与思想,故A项正确;此时俄国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的措施是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且材料与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苏俄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让其在其它国家能够取得胜利,从而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并不是为了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

12.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美国此举意在A. 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B. 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C. 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D. 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美国的盟友,故B项错误;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1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

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

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

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

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

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

“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

”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演变:由有限控制到不再控制;由劳役制到雇役制;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原因: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国家赋役制度的演变。

(2)特点:国家引导和扶持发展;自主发展与政府规划相结合;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评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助长了急躁冒进的工作作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