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2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2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答:这主要与该种类型的儿童的社交技能和性格特点有关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能力强、聪明、会玩、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只是孩子进行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在交往过程中,能否受到其他同伴的欢迎,关键要看其亲社会的行为的多少,而脾气急躁、容易冲动、不友好则正是其亲社会行为较少的表现,所以就较难为其他同伴所接纳,出现交友困难,对于这类儿童,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3)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
二、论述题(共25分)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❷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表情的社会化。
(2)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所谓情感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3岁的佳佳一直由外婆带着,很少有与其他同龄人玩耍的经历。她的父母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刻意多安排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你能对佳佳的父母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根据何在?
2、试用所学的有关儿童思维发展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幼儿A能正确回答:“这里有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
幼儿B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
试分别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第二: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叵”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童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验室桌子,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提供有关物体形象的图画,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可以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考。第三种,既无实物,也无图形,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儿童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思考。
答:第一: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T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下载后可见完整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 (1)首尾规律;
(2)近远规律;
(3)大小规律;
(4)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5)无有规律。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
想象。其特点有: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3)想象的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4)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5)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3、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
(2)从对自己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