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前言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

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切忌好高骛远,勿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或是学习上怕吃苦,不愿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所学知识的广度,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近专业知识的联系。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所学知识,就会处于落后的地位,跟不上新技术的要求。

只有自学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书呆子,是不会产生创新智慧的。

2、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对于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则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性。

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要在充分上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积极参加一些创新、发明的竞赛活动,启迪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制约。

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

所谓发展,就是不仅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还要认识到世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就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时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而只善于进行单向性、单一性、顺向性和纵向性分析问题,是很难在头脑中有新思维“火花”闪现的。

辩证的分析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关键。

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求解问题之中发现新方法,创新新方式。

4、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毅力。

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新者能百折不挠地把创新行动坚持到底以达目的的心理品质。

创新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有的甚至还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要求创新者具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毅力,不怕受挫折,只有百折不挠,才能最后获得成功。

否则,则会半途而废。

一个具有顽强创新意志和创新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后,不是放弃创新行动,而是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坚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往往成功就在最后的坚持中,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创新思维的实现,往往要依靠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来加以分析和验证,有的还需要创新者自己设计新的实验和制造新的实验装置,这就需要创新者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实验、实践,把创新的思维一步步地变成创新的成果。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时,一定不能轻视提高自己动手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坚决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思想,积极参加实习、实验和实训活动,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同时,创新思维的实现往往又是一个苦思苦想、独立追求的过程,这也就要求创新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要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独立的解决问题,还要能忍受得住寂寞。

当然,这并不排斥创新过程的团队活动和团队协作,但在团队活动中,就自己分工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要坚决改革那种妨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大力加强素质教育。

要在认真传授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方面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2、开设大学创新课程,夯实大学生的创新基础。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大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一是开设创新教育学科课程,如开设《创造学原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才思想品德修养》、《创造发明案例分析》等;二是设置创新教育活动课程,高等学校要积极组织一些创新、发明的竞赛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下转204页)(上接203页)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要坚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探索未知问题,启迪创新思维。

如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还有“角度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索问题。

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种类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

创造性教学法的实质是,在教学中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不墨守成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努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4、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习和实训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高等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足实验课程,让学生能有充分的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校还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实训时间,为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育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1] 杨玲.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2003,9,24.当前教育中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分析【摘要】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

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认识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创新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

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

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

即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

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

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

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二、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

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