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讲人简介: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一九六零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研究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一、中国文献典籍第一部分中国文献典籍第一节典籍的形成今天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原性典籍,因为文献典籍它是文化思想传承重要的载体,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有几千年,因为中国的文字可以说2000多年以前甚至于更早3000年,商周时代已经有了文字就有了记载,可以记载人们的一些思想、事件、历史这样一些东西了。
所以流传下来的典籍是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数也数不尽的,这些经典任何人用他的毕生精力都是无法穷尽的,甚至于给他几辈子的时间也是无法遍览的。
但是中国文化确实有一个特点,虽然它典籍那么多但是它是有一个系统的,所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间就逐渐汇聚成了几部具有根源性的这样一些典籍,进而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而且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的精神。
中国文献或者文化的思想传承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孔子的时候孔子曾经把它做了一个概括叫做“述而不作”,述就是叙述的述,作就是创作的作,孔子就认为他当年就是本着这样一个述而不作的精神来传承文化的。
所谓述就是叙述,作就是创作、发明,那么中国古人我们也可以说比较谦虚,认为自己也不是在创作什么新的东西而只是在叙述追溯阐发前人他们的一些思想。
述什么呢述一些什么东西呢那么《中庸》里面也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叫做“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就是我的思想都是从尧舜那儿来的,我只不过是把他们的思想加以发挥而已。
宪章就是表彰表扬把它显现出来了,或者说作为一个标准的说法,宪章我们现在叫做宪法或者是法律等等,在老一点的时候我们常常把这些法律或者条文称之为宪章并作为一个标准。
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文武,文武就指的是周文王周武王了。
所以这个述什么东西就是述尧舜文武,因为古代都把尧舜、禹汤、文武后来又加上周公、孔子等等作为中国古代的圣贤,所以都是以他们的思想作为一个标准来加以发挥,所以这样一来呢中国的历史文献它就出现了一个跟西方的文献传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西方的文献很多都是强调个人的一种创作,而中国的这个著作都是以阐发前人的或者那些经典性的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所以常常采取一种注经的办法就是注释经典解释经典这样的办法,然后通过这样一个办法来阐释自己的思想,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文化的文献传承是通过注经的方式来传承的,这是一个特点。
再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并没有像现代那个学术那样的细密分科分类,在西方来讲这种学科的分类比较早。
现在一般来讲,西方学科分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了这种学科的分类,在中国古代来讲可以说没有那样很细的分,从我们现在学科来讲,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乃至于农、工、医、科技等等可以说都是混杂在一起的没有那么细致的分开。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文献的分类也没有像现在图书分类的那样,现在图书我们都有图书分类法,这些图书分类法都是近代以来现代才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也不是这样分的,它也是在逐步的形成,最后在中国传统上面形成了所谓的四部分类,图书的四部分类,也就是经、史、子、籍。
后来我们清代编《四库全书》就按照经史子籍这样来分的,但就是这样分了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的交叉,所以到了近代这个学科一分开,比如说哲学应该是哪些图书呢?那么相对来讲有的人说子部是哲学,其实子部也不完全是那样的,有些经部的著作也可以属于哲学类里面的,有些集部,集部它主要是文集,文集里面有总集有别集,无论是总集也好别集也好其中有些篇章应该说也是属于哲学内容的。
那子部完全归于哲学也不行啊,因为其中有很多东西讲文学也是离不开的,所以也很难按照传统的图书的分类跟现在的学科图书分类,这样也不能够完全的对应。
所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它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些各类分科和我们现代的各类分科都是相互联系的非常紧密的,而在这紧密的里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遵循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三四五不管是文、史、哲、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甚至于农、医、科技等等它都是遵循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中国不管是艺术也好,不管是哲学也好,不管是医学也好,也不管是武术也好,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也都遵守着一个共同理念来开展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逐渐的形成了几部根本性的原典,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原典积累的过程也可以说形成了一些根本性的经典。
那么现在我想大概这些经典我们可以给它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加以概括,或者我们就叫做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书,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春秋》包括三传。
三四五按照数字来讲是三四五,从这几部经典的形成来讲呢应该是五三四,因为最初形成的经典是五经,按照三四五这几部经典来讲,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三四五加起来一共十二部。
这个十二部里其中五经里面的《周易》和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因为《大学》《中庸》是三礼里面《礼记》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们再回归到《礼记》,那么又少掉两个就等于是九本。
这九本书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源性的典籍,我们太远的不说至少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清末甚至于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所有方方面面的内容的根源。
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也好还是论述文学也好论述历史也好,甚至于不管是你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农、工、医、科技等等,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也可以这样说你不了解这九本书你也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反过来呢,你了解中国的文化方方面面但你不能够给它统摄到这九部书里面去,你还是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它的根本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所以也可以说读这九本书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九部经典,也是能够统领中国整个文化的九部经典。
那么这九部经典我刚才讲了它的形成首先形成的是五经,么我们从先秦的典籍里面可以看到传说孔子删订《诗经》,诗三百,三百篇,是孔子删订的。
《春秋》是孔子笔削的也就是他修改修订的。
这个《书经》是当时已经在春秋时期形成的一部历史的文献的一部汇编。
那么《三礼》当时也说是周公制礼,西周初周公制礼也已经在那流传了。
那么先秦的时候还讲有一部《乐经》,音乐的乐礼乐教化嘛,所以先秦常常讲的是六经包括乐经在内。
《周易》这部书是争论比较多了,在孔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易经》这样一部书?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孔子到晚年曾经讲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那么这句话历来的读法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个读法就是刚才我那个读法,“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其中这个“易”变成了《周易》的“易”;那么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亦”,也就是:加我数年,再好好学习也可以没有过错了,“亦”当“也”字讲。
那么也可以认为孔子并没有读过《周易》,有的人认为孔子晚年是非常好易,传说孔子晚年好易韦编三绝反复得看,当时书是用竹子穿起来的翻来覆去的,最后穿的绳子都断了,可见把《周易》读的滚瓜烂熟。
但是我们从论语里面却看不到孔子读过《周易》的情况,一直到了战国末年荀子的时候,在荀子的书里面就提到了易的问题,所以有人认为易孔子是没有看过。
也有的人认为孔子就是写易传的人,按照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写易传,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说法。
但是不管怎么说呢,在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说已经有周易这个原始的材料了,因为在《春秋左传》里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诸侯或者是一些人已经在用易来占卦,已经有很多的卦辞、爻辞、卦相这些东西都有,这些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呢在当时先秦的作品里面提到六经的是庄子的这部书,当然庄子这部书里面有两个地方提到了易经,讲六经的时候他提到了易经,但是易经的位置都是搁在六经的最后,这样的一个位置,庄子的《天下篇》里面提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提到了这个易的问题。
在另外一篇庄子的书里面也提到了儒家是以六经,儒家是讲六经的,那么后来到《史记》里面,《史记》里面也提到六经也是礼乐书诗易春秋提到了这个,那么后来传说六经里面的乐经丢失了。
所以到了汉代就一直提五经,汉初就开始特别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明确的已经有五经博士。
从五经来看呢,它主要是在先秦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语里面也提到了礼,特别是礼、乐、诗这几部经典,孔子讲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讲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在《孟子》里引用了《诗经》的引用了《书经》的就很多了,那么到了荀子那里面除了引礼、引书,还引用了大量《诗经》的东西,孟子、荀子都引用了很多《诗经》的东西,他们引用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来说明一个道理,治国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或者是讲了一件事情以后引用这个《诗经》、《书经》或者《礼仪》来证明应该是这样,引经据典。
所以这些经典在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可以说已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治国这样的一些根本的指导的一些理论或者是观念,到了汉代逐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可以说比较定型下来了,可以说整个汉代是中国的这些根本性的根源性的典籍形成的一个时期,不仅是这些根本(典籍)还有其他一些最根本的的经典,大部分都是在汉代开始形成的。
这个时期除了形成儒家儒家形成了五经,道家也形成了一些根本的经典比如像《道德经》,这个老子的《道德经》。
除了老子以外那个时候还形成了《黄帝》,《黄帝》的一些所谓的经典,《黄帝》的经典。
现在我们地下发掘有《黄帝四经》或者《十大经》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那么还有比如说像形成的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
墨家的经典也曾经称之为《墨经》,所以汉代可以说是一些基本经典确立的这样一个时期。
这个五经里面《易》我想放到我们三玄里面去谈了,这个《诗经》我们说它基本上是一个文学的作品,我们现在来讲大部分都爱把它放在文学的作品里面去看,那么孔子在教育他的孙子教育他的儿子也讲要读诗,不学诗无以言,而且认为学了诗以后就可以懂得各种各样的植物虫鸟等等可以懂得很多知识了,不仅掌握很多知识还可以知道怎么样来发挥自己的那种情感能够造字遣句等等。
但是到了孟子特别是到了荀子,这个诗经其实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指导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做人的、指导我们治国的这样一些理念的根据。
所以这个诗跟中国的可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思想意义的,指导我们人生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