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甲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亚甲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1) 瘿肿质硬。

(2) 瘿痛明显。

(3) 发热、心悸、汗出。

(4) 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病史。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
(1) 急性起病、发热等全身炎症症状。

(2) 甲状腺肿大质硬,疼痛触痛明显。

(3) 血沉增快,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与低吸碘率(早期) 。

(4) 发病前1~3 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

(二) 证候诊断1.热毒壅盛症:起病急,瘿肿质韧、触痛明显、口干畏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气郁火旺:瘿肿、疼痛减轻,心悸汗出,心烦少寐,头晕乏力,舌红,苔少,脉弦数。

3.气郁痰阻证:瘿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胁肋不舒,纳差,体倦乏力,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

4.气阴两虚证:瘿肿、疼痛消失,肢体困重,眼睑、面颊虚肿,大便秘结,舌质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热毒壅盛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板蓝根、射干、银花、连翘、牛蒡子、元胡、大青叶、地丁、桔梗、芍药、牛膝等。

药物加减:高热者,加石膏、山栀、黄芩,以加强清热;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天花粉、大黄,以清热通腑。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琴连胶囊(颗粒) 、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等。

2.气郁火旺证
治法:行气解郁,泻火消肿。

推荐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郁金、薄荷、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青皮、香附、荔枝核等.
中成药: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片仔癀等。

3.气郁痰阻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

柴胡、芍药、枳壳、香附、佛手、贝母、生牡蛎、玄参、陈皮、薏苡仁、白术、茯苓、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散合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夏枯草口服液等。

4.气阴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茯苓、当归、浙贝母、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片、补中益气丸、夏枯草口服液等.
(二) 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喜炎平注射液、双黄连粉针等。

(三) 针灸治疗
(1) 针刺治疗
对于瘿肿疼痛明显者,可采用针刺治疗。

取穴做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0min,每
日1次。

常用穴位如下:风池、天突、太冲、合谷、曲池、膈腧等。

(2) 耳穴敷贴治疗
埋王不留行籽于神门、肝、肾、心、内分泌等耳穴,用拇指按压至产生酸痛感即可,并嘱患者每日按压数次,每次贴压一侧耳穴,3日后交替。

(四) 其他治疗:
桅龙膏或金黄散:外敷瘿肿痛处。

穴位贴敷治疗:肺腧、脾腧、肝腧、中脘、关元、大椎、天柱等。

经络治疗: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等。

(五) 护理调摄
1 .饮食护理
(1) 发病初应饮食清淡。

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于糖类,含B族维生素及富含营养的食物。

(2) 忌食煎炸、生冷、肥厚食物。

(3) 忌饮酒、咖啡、浓茶,以减少环境和食物中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4)辨证调护:对热毒壅盛和气郁火旺型病人鼓励其多饮水以补充水分丢失,可用夏枯草、
菊花或石决明泡水代茶饮,有清热除烦之效。

2 •生活护理: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咽炎对预防本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发病初应注意休息,减少不良刺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居室安静和轻松的气氛。

平时慎防与感冒患者接触以预防发病。

3 •心理护理(情志护理)
(1) 应避免精神刺激。

瘿痛患者由于担心自己的疾病转化为甲亢或甲减,且本病有一定反复性,有较长的服药史,容易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

所以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满足病人基本生理及安全需要,建立相互信杯关系,使其情绪上保持稳定,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其了解相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减轻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压力。

4 •药物护理应指导病人按时按量规则用药,不可自行停服。

5.病情观察告知患者每周复诊1次,注意观察治疗后的体温、瘿肿、疼痛情况,记录
退热时间、瘿肿、疼痛、压痛消失时间及瘿肿回缩时间。

停药后8周内随访。

6 .建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有关瘿痛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治疗、饮食原则和要求。

⑵每周门诊做体检,抽血做血沉及甲状腺功能测定。

出现高热、大汗淋漓时应及时就诊。

(3) 掌握上述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可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复发率。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清FT3、FT4, TSH正常、血沉恢复正常。

2,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瘿肿、痛基本消失,血清FT3, FT4, TSH及血沉基本恢
复正常。

3 .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瘿肿、痛减轻,血清FT3、FT4, TSH及血沉有所改善。

4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好转,瘿肿、痛无减轻,血清FT3、FT4,仍增高或波动性增高,TSH仍降低,血沉仍增高。

(二)主要临床证候(见后附表)疗效判定:疗程结束后以减分率判断疗效。

减分率=[(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十治疗前积分]X 100%
(三)评价方法
1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2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减分率》70%为显效。

3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减分率》30%为有效。

4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证候减分率<30%为无效。

(四)随访(8周后)疗效
1 .良好控制:症状、体征消失,血清FT3, FT4, TSH正常、血沉基本正常(低于或等于治
疗结束时)。

2 .复发:症状及体征再次出现,血清FT3, FT4, TSH,血沉恢复到治疗前。

主要临床证候量化计分表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