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面设计史 ppt课件
粘一张空白纸,考究者可用绢绫等丝织品,称作裱。加
褾之后,再系上带,将卷子捆扎起来。为了便于书卷的
中
保存,每5卷或10卷用帙布包裹起来,或装入书囊。帙
国
(zhi)也称书衣,常用布、帛制成。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雕 版 印
工 艺
刷
工
具
雕版印刷品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竞春图卷》插图(选自《密戏图考》), 1606年(南 宋)。代表了饾版印刷发明以前雕版彩色印刷最高水平。
纸 程
艺
序
2、古代纸质书籍
【古代写本书】
中
国
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们思想
代 书
观念尚未转变。
籍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
的
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
载 体
越性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成为
的
数、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
载
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内容较多的书,
体
一张纸容纳不下,再用第二张纸继续抄写,纸的一面写满后, 与
反过来在背面书写,一张一张的纸可按顺序连接,既可先写
工
后接,也可先接后写,写完书的长纸,从左向右卷成一纸卷。 艺
包装:为保护书的内容不受污损,在第一张纸前加
帧
【书衣】一册古书的最外层,亦称“书皮”、“封皮”。装订 艺 术
时,在书册上下(前后)加一张纸或丝织品,以护书文。
【书签】古书书衣正面所粘贴的书名签条,亦称“题签”。多
为长方形,题有书名、卷数、题签人姓名及时间等,一般粘贴
国
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骨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
古
内容刻在龟骨和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代
书
发现:流传至今的甲骨图书,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 的小屯村发现的。
籍 的
载 书写:龟甲有较为宽阔而光滑的表面可供契刻。甲骨文字是刻写的,
有的填上朱砂或黒墨,武丁(商朝的皇帝)时代的甲骨文还填上绿
工
艺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帛 书
2、古代纸质书籍
【纸的发明】
中
东汉定都洛阳后,蔡伦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国
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他总结前代及同代造麻纸的
古 代
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到公元 书
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革 籍
中
卷轴装之后出现的各种书叶折叠的装帧形式泛称为册装书 国
籍。随着册装书形制与内容结构的不断变化,其各主要组成部 古
代
分也逐渐统一,有了通用的名称。
书
【书口】即古籍书叶的折叠处,与书背相对,亦称“版口”。 籍
【书背】古书册右侧切口部分,即书叶装订缝合处的外侧,与
的 装
书口相对,相当于现代书籍的“书脊”。
与
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工
艺
2、古代纸质书籍
【古代写本书】
纸张处理: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 中
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敦煌石室的唐代经卷,保存了1000多
国
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古 代
抄写方式:抄写时,第一张纸起首空二行,先写书名,
书 籍
另起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空一行再写书名、字
艺
西周,《颂鼎》及其铭文,藏于于故宫博物馆。
1、非纸质书籍
中
国
古
【简牍的书】
代
书
早期记录文字的材料不断地更替,从甲骨、青铜、石
籍
头到竹木。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简牍
版牍
1、非纸质书籍
简牍的制作与包装:
中 国
古
刮削
磨平
杀青
书写
代
书
编连
捆扎
封存
籍
的
载
书写工具:笔、墨、刀
体
与
计量:一枚为“简”;数简编连为“册”。
新技术。
的
蔡伦的另一造纸术贡献是皮纸制造工艺的探索和推广。麻 载
纸和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
体 与
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 工
基本取代了落后的简帛而成了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推 艺
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造
工
典籍之一。
代 书
书写:青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籍
铭文有的通过铸造,有的则是雕刻而成。字的大小,一般为2 的
厘米见方,也有呈椭圆形或更大的字。文字基本按从上至下,
载 体
自右至左的传统形式排列。
与
内容:铭文的内容涉及当时战争、盟约、条例、人名、赏赐、 工
典礼、奴隶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
来源甚广,又大又重,难于毁弃,刻写面积大,易于模拓, 籍
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廉价的书写材料。自秦汉以后,石刻
的
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儒家、道家等将经籍刻在石头上,以 其为定本,留存久远。
载 体 与
工
艺
1、非纸质书籍
【青铜的书】
中
殷商后期,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珍贵的器皿,而且还被用来 国
记载文字,流传后世。因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 古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饾版印刷:《萝轩变古笺谱》,明崇祯吴发祥刻印,是以水印 印制五彩套色版画的杰作。
1、书籍的结构
【外形结构】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a 书首(书头) b 书根 c 书口 d 书签 e 书脑 f 书 背 g 书角
1、书籍的结构
【外形结构】
工
内容:私人信件、公事往来、文书、通行证、名籍、帐册、等。 艺
1、非纸质书籍
【缣帛的书】
中 国
古
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墨子》里曾提到“书于竹帛”,指文字 代
载于简牍或缣帛上,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书。
书
籍
缣帛可因需要裁剪,长度可按文字的多少来决定。
的
载
内容: 信件、绘画、书籍、地图、祭文
体 与
体
松石来装饰。
与
内容:天象,如月蚀、日蚀、晴、雨、风、雪等;定期的预测,预 测即将发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渔猎和战争,有生、死、病、梦
工 艺
等人事的休咎及对祖先、神灵的祭祀。
1、非纸质书籍
中
【石头的书】
国
古
在古代,石头也用来做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
代
整部著作刻于石上,供人阅读和拓印。石头乃天然之物,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装 帧 设 计
一、中国古代书籍的载体与工艺
目
二、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艺术
录
三、中国古代书籍的版本
可传播的知识、信息
图
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图
书 ( 书
书
物质载体
的
籍 )
构
基本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成
要
必要的装帧形式
素
1、非纸质书籍
【甲骨的书】
中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