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化学实验教案[1]

初三化学化学实验教案[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师:程琴敏实验目的:1、认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的使用方法。

2、学会取用药品的方法,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3、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振荡、加热等实验操作,学会仪器装置的连接,会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4、学会洗涤试管和判断试管是否洗净的方法。

仪器:试管(5)、试管夹、试管架、烧杯、镊子、药匙、滴管、量筒、玻璃棒、托盘天平、酒精灯、试管刷等。

药品:蒸馏水、锌粒、碳酸钠粉未、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其他用品:火柴、纸片、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常用仪器介绍及用途1、固体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取1粒锌粒放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和纸槽取少量碳酸钠粉未放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液体药品的取用(1)用量筒取2mL蒸馏水放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注意:仰视和俯视时的读数和实际取值如何)(2)用量筒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并观察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用滴管向盛有锌粒、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观察现象。

3、酒精灯加热物质(1)如图所示,观察酒精灯的火焰。

(2)将上述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试管,用试管夹夹持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并观察现象,然后将放在试管架上。

4、托盘天平的使用用托盘天平称取2.5g的碳酸钠粉未,并观察现象。

5、仪器的连接与装配6、检查装置的气密性7、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管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思考与交流:1、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导致试管破裂的原因有哪些?若是固体或液体又是如何?2、用托盘天平称取2.5g的碳酸钠粉未,将砝码放在左盘,称出的实际药品质量是多少?若称取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应如何处理?小结:列表归纳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作业:完成《实验操作指导》P2—4反思: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师:程琴敏实验目的:1、知道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结论的方法。

仪器:烧杯等。

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等。

其他用品:火柴、小刀、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下表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你可以按下面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交流与讨论:1、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2、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探究蜡烛的性质;学会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小结: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能否燃烧及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是否发光、放热并有气体和水蒸气生成;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并形成结论。

作业:完成完成《实验操作指导》P58—59反思: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师:程琴敏实验目的:1、知道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结论的方法。

仪器:集气瓶(4)、导管、水槽等。

药品:小木条、澄清石灰水等。

其他用品:火柴、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1、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将玻璃片平推使之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注意:如在倒立的过程中有气泡,则必须重复前面的步骤至无气泡);然后将吸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并向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2、探究步骤(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的结论?【结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小结:步骤1: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和两瓶空气。

步骤2: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石灰水浑浊多二氧化碳含量高步骤3: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带火星木条熄灭快氧气含量低步骤4: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测定干燥玻璃片有水雾水蒸气含量高……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业:完成探究活动(实验)报告反思: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师:程琴敏实验目的:1、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设计原理和方法。

2、学会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了解其原理。

3、学会运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进行氧气的制备;依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选择收集的方法。

4、学会观察和分析氧气的性质。

5、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并能在过程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进行安全顺利地操作。

仪器:试管(5)、试管夹、试管架、单孔橡皮塞、导管、胶皮管、集气瓶(4)、镊子、药匙、酒精灯、试管刷等。

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石灰水。

其他用品:火柴、木条、棉花、细铁丝、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制取氧气的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1)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2)装药品:试管口应塞上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药品应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氧气逸出。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①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试管,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对着试管里有药品的部位。

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③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且不要夹得太紧,以免夹破试管。

④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

(4)加热:先预热,后固定在装药品的部位加热.(5)收集气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

验满:排水法:当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气泡时,表明集气瓶内水已排空,说明氧气收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6)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试管炸裂。

3、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1)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将镊子夹取一粒木炭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待火焰熄灭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观察现象。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系一根火柴,待火焰快熄灭时由上而下缓慢伸入氧气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注意:不要接触到瓶底和瓶壁;瓶底要留少量水。

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操作注意点:思考与交流:1、木条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如何?总结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常温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具有氧气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反应原理(2)用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制氧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反思:中和反应的探究教师:程琴敏实验目的:1、知道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

2、认识中和反应的特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3、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4、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仪器:试管、试管架、烧杯、滴管、玻璃棒、酒精灯、温度计、试管刷等。

药品: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等。

其他用品:火柴、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1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2、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再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溶液的温度。

3、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

思考与交流:1、实验室有三瓶溶液分别是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忘了贴标签,现只提供了无色酚酞,试管、胶头滴管,你能否帮老师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3种溶液,并贴上标签?2、由此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归纳:看课本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再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此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何变化的?若加入盐酸过量后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反思:学生对探究的内容较感兴趣,但对具体的方法,及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结论不够理解,一是审题不够清晰,二是耐心不够,注意力易转移,多让学生动手、交流、讨论,让学生得到学习的成就感,会更好。

探究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教师:程琴敏实验目的:1、认识通过分析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可以推断微观粒子运动客观事实的方法。

2、知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能扩散出氨分子,氨分子易溶于水。

3、初步学会分析实验中的若干变量因素,通过假设设计进行相应的对比实验,排除干扰因素,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

4、通过交流,讨论、反思,巩固观察与描述的能力。

仪器:试管、试管架、烧杯、滴管、玻璃棒、酒精灯、温度计、试管刷等。

药品: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等。

其他用品:火柴、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1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2、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再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溶液的温度。

3、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

思考与交流:1、实验室有三瓶溶液分别是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忘了贴标签,现只提供了无色酚酞,试管、胶头滴管,你能否帮老师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3种溶液,并贴上标签?2、由此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归纳:看课本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再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此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何变化的?若加入盐酸过量后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反思:学生对探究的内容较感兴趣,但对具体的方法,及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结论不够理解,一是审题不够清晰,二是耐心不够,注意力易转移,多让学生动手、交流、讨论,让学生得到学习的成就感,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