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沥青路面的学习心得

沥青路面的学习心得

沥青路面的学习心得
在第七章我们学习了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

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

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包括次高级路面)。

沥青路面使用了沥青粘结料,增强了矿料之间的粘结力,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增加强度和增强路面抵抗行车破坏的能力,并使路面具有抗水性。

沥青路面有多种分类方法,按集料种类不同分为:沥青砂、沥青土、沥青碎(砾)石混合料等;按沥青材料品种不同分为:石油沥青路面、煤沥青路面、天然沥青路面和渣油路面。

但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施工方法、技术品质和使用特点分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厂拌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路拌沥青碎(砾)石混合料路面和沥青表面处治路面。

沥青路面施工:先必须充分备料,并对各种施工机具进行配套和做全面检查。

路用沥青应在沥青搅拌和厂的沥青加温池中加热至150℃~170℃,矿粉调料不加热,混合料控制出厂温度在
沥青路面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沥青路面在备料和施工在一些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相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一定会注意的。

路基里面课后心得
王超桥梁08-1 20080110010730
一学期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转眼已经接近尾声了。

回顾刚开始对这门课程一无所知所以好奇,到现在有了粗略了解,知道了一些关于路基路面的基本知识,认识了我国道路的基本情况。

细细想来收获不菲啊!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国家,道路交通对于繁荣经济和文化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历史考证早在40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了车和行车的道路,商代就开始有驿道传送,西周开创了以都市为中心的道路体系。

在解放前期国内的公路标准很低,设备简陋,路况很差,能通车的仅有8公里。

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依靠人力和蓄力运输。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大量兴建高速公路。

时至今日国内最后一个县西藏墨脱也通了公路,中国公路的总里程数也是世界前列。

在总论一章我们基本了解了我国公路的基本发展情况,路基土的分类,公路自然区划以及路面等级分类……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级区划: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是:I—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IV—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二级区划: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为主要分区依据,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内进步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量(mm)与同年蒸发量(mm)之比,按区内的K值大小分为6个等级。

三级区划: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

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水文和土质等具体情况,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

在第三章我们初步学习了路基设计的一些一般要求还有构造特点……在这章中我们了解了路基的路堤和路堑的基本形式和要求,也了解路基宽度和高度要求以及边坡坡度的。

在这章中我们初步知道了一切应该符合规范,不符合规范的就不符合要求。

接下来的一章我们学习了路基稳定性分析。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做了一道计算量很大的作业题,在大学很少有这样的计算量了。

但是通过亲自计算了解了计算路基稳定性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看出专业知识的紧密性和逻辑性。

在这一章我们运用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计算量行车道荷载的基本换算。

虽然在以后工作中都用计算机算。

但是我们了解了基本原理以后再运用计
算机的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除此之外就是在挡土墙设计的章节中,我了解了挡土墙的基本用途,布置,构造特征以及类型。

最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我们了解各种挡土墙稳定验算。

在路基部分就没有什么计算类的知识了,余下的我们了解了路基防护与加固,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还有土质路基的施工……听老师讲解我一点关于石质路基爆破施工。

就此我们基本把路基学习了,了解我路基的各个组成的计算和要求。

接下来我们涉及到的就是路面部分的学习。

和路面最相关的就是行车道荷载,所以计算行车道荷载又是一个繁琐的工作了。

在路面部分我们主要学习各种路面的形式和构造特点,其中包括碎砾路面,块料路面,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沥青路面,水泥混泥土路面……在这个部分我们又重点学习了常见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泥土路面。

沥青路面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路面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

沥青路面有多种分类方法,按集料种类不同分为:沥青砂、沥青土、沥青碎(砾)石混合料等;按沥青材料品种不同分为:石油沥青路面、煤沥青路面、天然沥青路面和渣油路面。

但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施工方法、技术品质和使用特点分为:沥青混泥土路面、厂拌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路拌沥青碎(砾)石混合料路面和沥青表面处治路面。

性路面的收缩和温缩裂缝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影响我国路面使用性能的致命因素。

国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等国都采用柔性路面,许多国家基层都采用沥青稳定柔性基层,我国也应在路面结构体系上一改沥青路面清一色半刚性路面的局面,开发和应用其他路面结构体系;基层和底基层的厚度应不大于18cm无机料基层之间可以用水泥浆进行连接;基层与面层和面层之间应设置粘层,使结构层能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提高结构层的水稳性;为了满足大交通量重载交通的需要,面层配合比应该放弃使用经验证明已经达到极限应用状态的传统I型和II型沥青混合料。

二层或三层体系必须全部采用粗骨架密实级配的混合料,如SAC、SMA等新型结构。

半刚性路面的面层也可以由习惯上的15cm 左右,优化为9cm 或12cmo;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掺聚脂纤维的混合料为路面在重交通和严酷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热稳性和耐久性提供了保证,虽然增加了一部分工程成本,但在一定情况下是唯一能够保证路面使用性能的途径;骨料均匀性偏差的存在在我国极为普遍,影响了路面质量,为此同一工程项目应统一石料加工机具、工艺和筛孔尺寸,保证材料均匀;施工过程要重点控制好平整度和压实度。

平整度控制的重点是注意材料的均匀性,防止离析。

压实度是控制现场孔隙率的关键,其应控制在98%以上,现场孔隙率应小于6%;路面使用性能的提高还应
在避免桥头跳车,确保桥面铺装质量和处理好伸缩缝上下功夫。

加固后结构的受力特点,对结构整体进行分析,保证加固后结构体系传力线路明确、结构可靠和新旧结构或材料的可靠连接。

另外,应尽量考虑综合经济指标,考虑加固施工的具体特点和加固施工的技术水平,在加固方法的设计和施工组织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使用环境和相邻建筑结构的影响,缩短施工周期。

在这一章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路请路面的前景以及在中国使用的情况还有就是国际上沥青路面的一些先进技术。

除了沥青路面大量运用的就是水泥混泥土路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混泥土路面的构造特征,计算的理论方法以及根据车辆情况设计路面。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老师教学方法,总体感觉老师的教学方法还行,偶尔会调节一下气氛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不完全死板硬套的照本宣科。

但是我个人觉得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可能会更加吸引人,毕竟全部都是理论知识很容易让人乏味。

我个人建议老师以后能更多的讲解一些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