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一、沥青面层结构 沥青面层可分为单层、双层、三层。双层结构分为表面 层、下面层;三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中间层、下面层。 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稳定耐久等服务功 能,同时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老化等品 质。中、下面层应具有一定的密水性、抗剥离性,高温 或重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下面 层应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裂缝的性能和兼顾其他性能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选用三层沥青面层结构,二级、 三级以下等级公路一般采用双层式沥青面层,三级、四 级公路一般可采用双层沥青表面处治结构。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或组合基层沥青路面,由于柔性 基层材料以粒状结构为主,不承担弯拉应力,所以沥青 面层承受较大的轮载弯矩,整个路面结构的极限状态可 能首先出现在沥青面层底部,形成初始裂缝,然后在车 轮反复作用下逐步扩展,沥青面层形成断裂裂缝。因此, 对于柔性基层和组合基层的沥青面层,在路面结构设计 中必须验算弯拉应力是否超出材料允许的极限标准。 我国规范规定,沥青面层和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沥青路 面结构设计的第二项设计控制指标。 弯拉应力设计控制指标容许拉应力按式(14-24)计算。 二、路面结构厚度设计方程式与设计参数 沥青路面设计必须满足两个式子(14-25)(14-26)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1)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 状态的路段; (2)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 的岩石挖方路段; (3)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 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4)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从垫层设置的目的看,垫层可分为: 防水垫层、排水垫层、防污垫层、防冻垫层。 四、沥青路面层间结合 沥青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层沥青或粘层沥青;沥青 面层由两层或三层组成又不能连续摊铺时,则在铺上层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3、补强厚度的计算 在确定出原有路面的当量回弹模量以后,可采用弹性层 状理论进行补强层厚度的计算。若补强层为单层,以双 层弹性体系为设计计算的力学模型;补强 N-1层时,以N 层弹性体系为力学模型。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第五节 外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简介 一、美国AASHTO设计方法 1、设计变量 (1)时间约束—鼓励对交通量大的工程采用较长的分析 年限。 ( 2 )交通 — 设计方法以预计的 80KN 累计当量单轴荷载 为根据,并考虑交通量的逐年增长系数和车道分布系数。 (3)可靠度—是将某种可靠程度纳入设计过程的方法, 以确保各种设计方案在分析年限内一直有效的可靠概率。 分析年限至少包括一次大修期,因而应等于或大于工作 年限。工作年限是指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 (4)环境影响—主要考虑当地温度、温度与试验路有差 别,影响到路基的胀缩与冻胀。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1、计算路表弯沉值 按式(14-27)计算; 2、计算结构层底拉应力 按式(14-29)计算; 3、路基回弹模量 弹性模量并不是定值,工程上通常采用承载板试验或弯 沉测定的方法确定路基土和路基材料回弹模量值,并将 这种回弹模量作为弹性模量用于计算。当前,确定路基 回弹模量的常用方法有: (1)现场实测法—按式(14-30~33)计算; (2)查表法——确定临界高度;拟定土的平均稠度;预 估路基回弹模量。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二、沥青路面基层结构 基层结构是承上启下保证路面结构耐久、稳定的承重结 构层,因此要求基层具有较高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沥青路面的基层按材料和力学特性的不同,可分为柔性 基层、半刚性基层和刚性基层三种。 1、柔性基层 主要采用沥青处治的级配碎石和无结合料的级配碎石修 筑基层。通常沥青碎石适用于中等交通及更高交通等级 的柔性基层;而无结合料的级配碎石适用于交通等级较 低的,中等交通以下的沥青路面基层。 2、半刚性基层 主要采用水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无机结合料,对级配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3)室内试验法—用小承载板测得回弹模量,然后乘以 折减系数; (4)换算法—见表14-13 4、结构层回弹模量 各结构的回弹模量均应采用抗压回弹模量。 5、结构层材料的弯拉极限强度 我国规范规定采用间接拉伸试验,即劈裂试验来确定结 构层材料的弯拉极限强度。 三、新建路面厚度设计 计算步骤: 1、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 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和设计弯沉值; 2、按路基土类型与干湿类型,将路基划分为若干路段, 确定各路段土基的回弹模量值;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三、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可分为经验法和力学 — 经验法两大类。经验法主要通过 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车辆 荷载和路面使用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力学 — 经验法应用力学原理分析路面结构在荷载与环境 作用下的力学响应量,建立力学响应量与路面使用性能 之间的关系模型,路面设计按使用要求,运用关系模型 完成结构设计。 我国现行的规范采用弹性层状体系作为力学分析基础理 论,以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路面整体沉降和结构 层的层底拉应力作为设计指标,以疲劳效应为基础,处 理轴载标准化转换与轴载多次重复作用效应。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集料作稳定处理的基层结构。半刚性基层的主要缺点是 它本身的收缩裂缝难以避免。 3、刚性基层 采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修筑基层混凝土板,板上铺筑沥 青面层。 基层结构的厚度主要应满足强度与刚度的设计要求,在 厚度设计时,应逐层进行验算。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施 工的可行性和材料规格对厚度的影响。 三、沥青路面垫层结构 位于基层以下,主要用于路基状况不良路段,以确保路 面结构不受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的浸蚀以及冻融的危害。 在下列情况下要设置垫层: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5)耐用性指数—以使用者主观感觉及某些物理量测定 为依据,评定时由几个人在路上驾车行驶,以经验为基 础进行判断,按五级分别打分,综合这些人的评分,推 求出被评定路面的耐用性指数。 2、设计方程式 (1)初始方程式—式(14-53)所示; (2)修正方程式—土基与环境修正,式(14-54);降水、 排水条件修正,式( 14-55 );可靠度保证率修正,式 (14-56);最终修正后的方程式,式(14-57)。 二、Shell法 通过分析路面破坏状态提出设计标准,建立路面模型并 进行力学计算,通过试验获取路面材料参数,从而得出 一种体系完整的设计方法。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四、沥青路面交通等级 1、路面设计年限—见表14-1规定; 2、标准轴载及轴载当量换算 —各个国家都有根据本国国 情确定的标准轴载。我国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 100KN 为标准轴载。行驶的车辆型号多样,由于不同力 学参数的疲劳效应不同,我国规定,当量轴载换算分以 下三种情况进行: A、当以弯沉值和沥青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按 式(14-1)来换算; B、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 按式(14-3)完成轴载当量换算; C、对于贫混凝土基层以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按式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第二节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简介 一、基本假设与解题方法 通常将路面结构视为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由若干个具有一 定厚度材料组成的弹性层状体系,并假设: 1、各层由均质、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组 成,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表征其弹性参数; 2、最下一层为水平方向和竖直向下方向无限延伸的半无 限体; 3、各层在水平方向无限远处及最下层无限深处的应力、 变形和位移为零; 4、各层分界面上的应力和位移完全连续,或者仅竖向应 力和位移连续,而层间无摩擦;5、不计各层材料自重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 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方案。 3、应结合当地实践基础,积极推广成熟的科研成果,积 极、慎重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4、路面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沿线环境的保护、自然生态 的平衡,有利于施工、养护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5、为确保工程质量,应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机械化、工厂 化施工的设计方案。 6、对于地处不良地基的路段,为适应路基沉降、稳定周 期较长的特点,路面结构可以遵循“一次设计,分期修 建”的方案。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之前彻底清扫下层表面的灰尘、泥土、油污等有可能破 坏层间结合的有害物质,然后设粘层沥青。透层沥青、 粘层沥青,单层表处下封层,稀浆封层下封层的材料规 格、用量应根据地区气候特点,施工季节和结构类型的 不同,选定。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第四节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体系理论,以 路表面回弹弯沉值和沥青混凝土层弯拉应力、半刚性及 刚性材料基层弯拉应力为设计指标进行路面结构厚度设 计。 一、设计指标与极限标准 弯沉与弯拉应力是目前各种力学经验法普遍采用的设计 控制指标。 路面结构的路表弯沉表征路面结构在设计标准轴载作用 下,垂直方向的位移。弯沉是表征路面结构总体刚度的 指标。 我国规定路面设计弯沉值由公式(14-21)确定。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3、拟定几种可能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根据选用 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验及测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 模量、抗拉强度,确定各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 4 、根据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 5 、进行技术经济比 较,确定采用的路面结构方案。 五、沥青路面改建设计 改建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原有路面需抽高等级时,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路段应 先进行线形改善,改线路段路面按新建路面设计;对于 加宽路面、提高路基、调整纵坡的路段应视具体情况按 新建或改建路面设计;对于在原路面上补强时,按改建 路面设计。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沥青路面设计的内容 包括原材料的调查与选择、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及基层材 料配合比设计、各项设计参数的测试与选定、路面结构 组合设计、路面结构层厚度验算以及路面结构方案的比 选等。 二、路面结构设计的原则 1、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 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将路基路面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进 行综合设计; 2、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 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