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电声》教学设计
教师提问:1.什么是电子琴?2.电子琴的种类?3.电子琴与电子合成气的区别?
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答案,并回答问题,相互交流。
由学生现场演奏电子琴,学生现场感受、体会电子琴的作用。
学生通过互联网掌握知识,初步了解电子琴,教师小结。
学生通过现场欣赏电子琴演奏,更加直观的体验到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功能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学习兴趣,感受电声乐器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重点:对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兴趣;
难点:感受电声乐队中主要乐器的音响效果及在乐队中的作用。
教学措施:学生利用网络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通过对比的欣赏感受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电声音乐的魅力为切入点,感受电声音乐和电声乐队的声音效果,激发学生了解、认识电声音乐的兴趣,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习架子鼓这件乐器,体会架子鼓在乐队中的作用。
教师提问:1.什么是架子鼓?2.架子鼓名字的由来?3.架子鼓的结构?4.架子鼓在乐队中的作用?
学生搜索答案,欣赏视频后回答问题。
体会视频带来的不同感受。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
对学生的概括总结给予充分的评价,提出希望。
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学反思
对媒体课件,互联网环境。加深学生对各乐器音色的印象,提高辨别能力;增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
体验与探索
学习电贝司这件乐器,对比欣赏电吉他与电贝司在乐队中的作用。
教师提问:1.什么样的是电贝司?2.电贝司与电吉他的区别?3.电贝司的种类?
学生利用网络寻找答案,并回答,学生交流学习。
教师分别播放电吉他和电贝司两段视频,出示表格并提问:电吉他和电贝司在乐队中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播放雅尼现场演奏视频。提问:你在这段视频中都看到了那些乐器?雅尼演奏的是什么乐器?
学生欣赏作品,并回答问题。
欣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通过视频,激发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兴趣,为新课内容做准备。
体验与探索
什么是电声乐器?组建一支电声乐队需要哪些主要的乐器?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问题答案。
《瑰丽的电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学校
沈阳市新兴中学
设计者
刘冰
学科(版本)
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
第16册,第三单元
学时
第一学时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和认识相关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电声音乐知识,并通过欣赏分析电声乐队中主要乐器在乐曲中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对比欣赏,并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学生利用网络掌握关于电贝司的知识用。
对媒体课件,互联网环境。加深学生对各乐器音色的印象,提高辨别能力。
增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
准确把握乐器音色。
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了解电子琴这件乐器,体会电子琴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由学生现场演奏电子琴。
初步了解电声音乐知识
多媒体课件,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答案,初步进入电声音乐的探索。
学习电吉他这件乐器。
教师提出问题:1.什么样的是电吉他?2.电吉他与木吉他的区别?3.电吉他的种类有哪些?
学生利用网络搜索问题答案,并回答问题,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教师小结。
电吉他是电声乐队中,主要乐器之一,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轻松的手段,掌握了知识。
学习者分析
学情分析:目前,八年级学生对电声音乐、乐器和乐队有了相当的兴趣和初步的认识,但却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及鉴赏能力,本课将从欣赏电声音乐入手,展开教学活动。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或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聆听导入
欣赏雅尼作品《与陌生人共舞》视频,导入新课。
1.本课教学目标得到较好实现的原因有三个(1)欣赏导入部分直接抓住学生们的兴奋点。(2)现代信息技术的嵌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获取的知识进行甄别和巩固。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全部学生对电子音乐兴趣浓厚,个别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与本节课无关的网络操作,教学中还应多关注他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