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吴迪:《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作者:吴迪文章来源:中国历史课程网
本课即参加中国教育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教育软件大奖赛”(课例组)的一等奖作品。

以下为本课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吴迪
本课概述
《新航路的开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门)(岳範版)第二单元的第7 课,在历史必修(II)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

《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从背景到过程到影响,条理清晰:但本课内容叙述的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到欧、亚、非、美洲广大地区,有一定难度。

作为网络探究课型,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这一要求,我把三维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儿点: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史料的搜集、梳理与运用的能力。

2、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并学会制作地理大发现的路线图。

3、理解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课标中要求的历史名词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小组汇报、合作交流,体验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学习过程。

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搜集史料,梳理历史信息,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
2、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全球观念。

3、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情分析
广东省石门中学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

通过初中和高中半年的历史学习,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历史知识储备、抽象思维以及认知水平还比较欠缺,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

初步具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设计思想及教学策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

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启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口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感悟。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本课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知识都尽量使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策略激发下门主探究得出,培养其兴建知识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

3、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的整合。

使网络和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不仅是课堂师生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及门我测评和反馈的工具。

附: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三个亮点:第一是恰当而新颖的情景设置,比如15世纪西班牙商人组、国王组、宗教组、航海家组的设置;让学生作为各州记者报道新航路开辟以后的变化等:第二是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不但设置了很多学生活动, 而且相关知识和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第三是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在本课例中网络和信息技
术真正成为了学习资源获取的主要來源;展示交流、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信息平台;自
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有效工具。

同时本课也留给我两点思考: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45分钟内怎样完成?通过本课的课文容星与整合后的信息量的对比发现,整合后的内容,一个课时是很难完成的。

所以本课例中没能把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评价部分完全完成。

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决不能因顾虑完不成教学进度而刻意压缩学生的课堂活动时空,否则制定教学目标就有作秀之嫌。

那么如何把握整合后的课程信息量,值得我以后更进一步思考探索。

第二是网络课例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