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示范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市示范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市示范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湖南师大附中耒阳分校:资光华《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史料的搜集、梳理与运用的能力。

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并学会制作地理大发现的路线图。

3、理解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课标中要求的历史名词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全方位地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注意探索世界开始联成一体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如农作物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现实的证据来证明世界市场形成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2.学会运用主观和客观;正面与反面等关系有利来认识历史问题,能够辨证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任务。

3.学会加强中西方的比较与联系,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2、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全球观念。

3、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课标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确定难点的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论复杂,涉及的知识广泛,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方法为,以讲述法介绍本课基本过程,以讲解法描述重要知识点,通过启发性和概括性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线索。

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解决本课的问题。

本专题知识结构:(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初)(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世界市场得到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节知识结构:一、教学内容 文明的链接----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主观条件①经济根源:欧洲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③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 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原因④政治需求: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巩固自己的统治;⑤宗教热情:传播天主教 ;⑥思想动力: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影响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有哪些?(提示:寻金、通商、求财、传教、殖民等等)(2)客观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科学技术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技术);③地理知识的进步(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④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他们为什么向东方蜂涌而来?(提示:《马可.波罗行记》的刺激、传统贸易的影响、对其他地区不了解等)▲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提示: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它们向海外发展。

②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

③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

④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我们需要学习航行家们怎样的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3、多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具雏形)A、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经营方式: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价格革命:货币贬值: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社会分化:封建地主:收取定额地租,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牟取暴利;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C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理解:商业活动范围的世界性;商品种类的世界性;商业影响的世界性;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西欧中心地位开始形成②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了主流文明拓展。

从文明交汇的角度看,大航海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美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③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④思想震撼之路: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直接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忱,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⑤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角度出发,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大陆转向海洋,是人类文明发展取向的创造性突破。

这一大突破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世界的最早起步。

(2)对各领域的影响①经济方面: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亚非拉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②政治方面: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③思想文化方面: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直接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忱,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

(3)对各地区的影响①世界: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地文明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欧洲与亚洲、非洲、拉美的联系加强②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揭开了西欧列强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序幕。

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发展迅速在科学文化上,新航路开辟本身就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地理学革命;当时的航海主要靠观察天象来确定方位,推动了天文学发展;它打破了天主教会神学理论基础托勒密体系,为天文学革命提供实践基础,推动文艺复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美洲等地发现的大批新物种,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它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杰出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反映,如《鲁宾逊漂流记》;反过来还推动对造船、火炮制造、气象等方面的研究。

③亚非拉:成为欧洲侵略掠夺的对象,灾难深重;但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在经济、外交、文化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中南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花生、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外交上,明朝有葡萄牙骗居澳门,西班牙和荷兰侵略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害怕汉人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威胁满洲人的统治,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文化上,罗马传教士直接到中国来,基督教重新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并和明朝上层人物结合翻译出版,西方文化开始直接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学者开始在自己的着作中引用西方着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

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4)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商人们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

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二、问题分析1、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1)概况(2)背景不同:郑和下西洋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

(3)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西方航海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

(4)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庞大,船多人多;新航路开辟的船队很少,船少人少。

(5)性质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6)从影响上来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反而造成经济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原始资本积累所驱动,远航事业蒸蒸日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市场,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如何评价哥伦布哥伦布是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

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

但是,正是殖民掠夺大大促进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而“15世纪的印第安人,只是在以哥伦布为首的西欧第一批殖民者到来之后,他们才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这也是客观上为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先于哥伦布的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当我们断言,哥伦布的活动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时候,我们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殖民主义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那些殖民主义的先驱们(哥伦布们)变成了推动历史的先进分子!哥伦布一生所作的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新航路;一是通过殖民掠夺进行原始积累的新方式。

这就明说,哥伦布就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航海家,又是最早侵入美洲的殖民者。

两重身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地统一在资本主义先驱者哥伦布一个人身上,“只看到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

他们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表现着两个时代的特征:他是发现新“大陆”的功臣,又是传播殖民主义的帮手;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保留着对中世纪神权的信仰,但又执着地追求科学知识;他所从事的航海事业虽然是在封建生产方式的支配下完成的,但他的行动却得到了大商人的资助,客观上更多地体现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