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心得体会8篇孝道教育心得体会8篇感恩孝道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三天两夜的学习使大家在友谊,知识,人际交往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非浅。
当时的种种情景如同电影般从脑海一闪而过,相处的画面似乎还近在眼前,旧旧不能忘怀。
要说起这三天两夜,不能算长,也不能说短,但就是人生的浓缩的精华,使人恍然大悟。
人分为两道---孝道,师道。
特别是孝道,是我感受最深。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滴水之恩当之涌泉相报我们应该学会这两点,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长大后能够对谁恭敬呢?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有些人不但心中不知感恩,还一直让父母操心,这是不孝啊。
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被我们这一代抛弃到那里去了呢?所以,孝顺自己的父母,就是做人的基本。
在说说使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那个充满力量的环节----我是谁!大家一声一声的喊叫,无不是给自己心灵的一种支持,自信。
使我们更加的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即使喊的嘴干了,喉咙哑了,却坚持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其实刚开始,我是不愿意去的,在家人的劝解下,才去到了青少年领袖中心去学习,当我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懂的太多,原来是那么的幼稚啊。
我很感谢王淇老师的细心教导,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助教的认真与负责,感谢所有为我们付出的人,谢谢大家!家庭孝道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参加了一个比较隆重的场合给老婆的外祖父过寿。
外祖父的全家老小都到齐了:外祖父的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四女儿,当然还包含她们各自的丈夫,各自的孩子,另外还有外祖父的儿子、外甥、孙子、孙女等人。
总共到了二十多人,齐聚他家里,真是热闹非凡。
亲戚们都忙前忙后为准备午餐忙碌着,全家上下出现了一片和谐而又不失活泼的景象。
看到这种令人振奋的场面,特别是参加了如此隆重而有意义的活动,我受到了一些启发孝道教育,要从家庭做起。
我们经常提起孝道,也会经常在课堂上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但是,真正能让学生实实在在深刻理解和感悟孝道,确是在家庭层面。
拿今天给外祖父过生日来讲,这就是一件体现孝道的案例,全家上下不论有没有事,都齐聚一堂。
为的并不是给老人带来如何贵重的礼品或补品,而是这份孝心。
这样会直接影响家庭中的小孩子们,让孝道之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早早种下。
这样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实在的教育、更是刻骨铭心的教育。
我们当老师的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孝道教育,只是一种抽象上的道理传授,效果着实不如学生们亲身体验得来的实在。
家庭是学生时期重要的一个固定环境,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孝道更是如此,孩子会在家长的一举一动中进行模仿,然后付诸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所以,孝道教育要从家庭做起。
父母孝道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
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孝道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
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父母从孩子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为他忙碌,为他操劳。
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谁能感受到,胎儿躁动时父亲幸福的抚摸?有谁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时母亲忍受的痛苦?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是满怀激动的欢笑;当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现最多的是耐心;当我们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回赠我们的是无数的亲吻;当我们受到挫折或充满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赋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可以说,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百善孝为先。
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
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为德之本。
由孝敬父母衍生开去,就是博爱,就是学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
每个人出生在家乡故土,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成长,他都应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都应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长大后要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和人民。
由孝道推衍开去,一个正直的人,还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扶贫济困,除恶扬善,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真诚、善良和美好,让人们都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之中。
这就是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
附送:孝道晚会主持词孝道晚会主持词关于孝道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忠孝”二字。
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世人多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期间必以“修身齐家”为根本。
孝,便作为修身齐家中最为重要的纽带而传递千年。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大段关于舜行孝道的记载,舜为“盲者子。
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舜的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并多次密谋,欲置舜于死地;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孝道,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以至于“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因此,舜二十岁便以孝而闻名,得到了尧的赏识。
他的故事,虽带有神话般的色彩,作为古代的明君,尧、舜、禹的文字记录并不够充分,而仅有的《史记》中的记载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明察秋毫、宽容博大令今人难以企及,但从文中不难看出,古人将孝道置于很高的地位,以至于对一个人品格的判断,从行孝开始看起。
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的重要特点。
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孟子极力推崇舜的孝行,提出:“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孟子认为,舜纵然难以企及,但亦是凡人,他的作为是我们的榜样,应该继承发扬。
而孝道这一思想,则是孔子老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
他在论语中多次阐释了他对孝的见解,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在宋朝,太祖皇帝提出要以孝治天下,而他的宰相赵普说要以《论语》治天下。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讲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仁爱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行孝道,则更难以行仁爱,也难以尊重礼节。
我想:我们平日之所行所感,虽然常被教导要仁爱,要尊敬老人。
然而何为仁爱?便是对世人乃至自然生灵有一个真诚、宽容的心,而这份宽容从何而来?当是父爱深沉与母爱博大之影响。
所以孝道是仁爱的根本。
而身处不同年龄、不同时空的我们也会对孝道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因为我们会经历一个变换的过程,即被施与爱到施与爱。
年幼之时,我们被施与爱,被教导要行孝道,但我们所行的孝道必定是不完整的。
我们会带有完成任务的心理去对父母说感谢,或是替父母做家务,当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如孔子对子夏所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意思是:把食物让给父母吃或是自己替父母做劳务,这是孝吗?这并不算是。
真正的孝是人内心深处的体悟与情感。
当我们为父母付出时,要真心真意不带有完成任务的心态。
而事实上消极的心态是很常见的,即孔子所说的“色难”。
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孩子长大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为人父母之时,便会在抚养孩子时进一层体会父母之心。
虽然我还未及此,但我认为这个质变是一定会有的。
而以我所见,在历经坎坷,事业已经成功之时,必是又有一个飞跃。
子曰:“四十不惑。
”男人四十是为当打之年,事业、家庭都趋于平稳,但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有两点,一是父母步入老年,身体情况日渐衰弱;二是孩童身心成长进入重要阶段,身心有童年向青春转变。
我感叹孔子老人家的话竟如此精辟,我虽只有二十岁,但通过对父母长辈的观察,认为这极有道理。
这一时期的人应该已经经历了一生所能经历的大多数事情,他们对孝道的理解应该更加完整,在父母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子女争孝也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普遍现象。
然而,我常想:行孝难矣!人与人是无法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我们的感觉不会一致,以至于子女不可能做到完全让父母处于最自然的状态。
以我为例,我的姥姥八十有九,身体已不能称之硬朗,但仍负责、好动。
她手不离家务,仅此一点就常被子女劝止,故常引起姥姥不悦。
姥姥的思维是:尽量自己做事,能活动身子,更不麻烦子女。
而子女的思维是:老人做家务容易伤身,令家人担心。
难以评论这些想法的正确性,但按照孔子的说法,子女的想法一定是“不孝”的,但换个角度想,子女的想法却是“合情理”的。
孔子的理论更多是圣贤的君子之道,他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掺杂世俗的成见。
而作为普通人,受着各种利益关系束缚的我们自然是难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