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商品经济:概念:所谓商品经济,就是生产目的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形态。
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个方面。
表现:明清时期,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主要表现在:(1)手工业生产门类增多(冶铁、缫丝、采矿、陶瓷、榨油、造纸、印刷、酿酒、制盐、造船等)。
(2)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如粮食生产有了专业化地区;商品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3)商业信贷有所发展。
据张国辉:《清代钱庄、票号研究》。
我国民间金融活动中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
2、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被称为“最惠国待遇”。
但在近代史上,中国与外国签订的许多协定中,中方给予外方以许多优惠条款,却得不到外方给予的相应条款。
因此,这些优惠条款被称作“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缺乏平等的国际地位和权益,正处于被侵略、被奴役的状态。
3、官督商办:官督商办,就是政府出面招揽商股,以私人资本创办、管理近代企业。
十九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民用工业的主要创办形式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来源不同。
官督商办企业的全部投资都是私方,官方没有投资。
有些官督商办企业在创办初期虽然也有官方资金,但这部分官方资金不是投资,而属于临时垫拨性质,以后要逐年取利抵还的。
而官商合办企业则不同,官商合办企业是官方和私方都有投资。
二是管理权限不同。
官商合办企业,大权都在官方手里,私方很少权力,并且私方一般无权过问企业事务。
而官督商办企业,大权虽也主要在官方手里,但一般来说,私方的权力比官督商办企业中私方的权力要大一些。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两种形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历史条件。
从清政府来看,当时财政困难,府库空虚,缺乏经费,急需钱用,但是又不放心私人自由开办厂矿,因此就想通过“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来利用、控制和侵吞私人资本。
按照洋务派官僚的话来说,就是“收天下之财为已用”。
4、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家集团将本国资金定期或不定期向外输出,以获取高额利润。
在近现代史上,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曾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侵略活动中,既有商品输出,又有资本输出,其中资本输出是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
列宁的这一科学论断对当今社会和时代,仍有重要指导意义!5、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又称“二五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具体内容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租佃者征收的税额要在原税额的基础上减少25%;贷款者向被贷款者征收的利息数量要在原金额的基础上减少25%。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后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形成、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推动国民党和当时可能参加抗日的人们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主动地将战前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这个政策既能推动国民党参加抗日,又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其对我们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
这个政策,如果没有特殊阻碍,我们准备在战后继续实行下去,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减租减息”,然后采取适当方法,有步骤地达到“耕者有其田”。
6、商品输出:所谓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家集团为获得高额利润将本国商品向国外市场大量地销售。
其主要手段是高价出售本国工业品,低价收购农副产品,逐步占领和控制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商品输出是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方式,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占领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的重要手段。
7、永佃制:永佃制是佃户长期拥有土地经营权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太平天国以后,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一种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即地主享有土地所有权,负担田赋,有权收租;但不能随意增租和夺佃,对土地的使用不能横加干涉。
佃户享有土地耕作权,即佃权,并有权将它典押或出租。
永佃制的出现,虽没有改变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剥削关系以及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的所有制,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租率的不断提高。
太平天国革命以后,长江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新的租佃形式--永佃制。
8、官僚资本:9、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1865年,李鸿章派人购买了上海虹口一家美国人办的旗记机器铁厂,再加上原来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所炮局,合并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局址最初设在上海虹口。
1867 年,迁至上海城西南高昌庙新址,下辖炼铁、造船等企业。
1868年附设翻译馆,聘请了一些外国人和中国人翻译、出版西书。
1876年,该局工人达2000多名。
到清末,该局发展到20多个企业,成为清政府举办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个军工企业。
10、厘金制度:厘金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对商人运输销售商品过程中开征的税收项目。
其主要内容:(1)创办时间:1853年9月,江北大营左副都御使雷以缄在扬州仙女庙等为筹集军需,劝各大米商捐米助剿,后又向商人开征商品流通税,因每两抽一两,故称厘金。
1854年,钦差大臣胜保奏请将此法推广到全国。
1855年清政府下令将厘金通行全国。
1932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厘金税裁撤,并入统税。
2)按其征收方法有两种:一为活厘,又名行厘;一名板厘,又称坐厘。
前者为商品通过税,后者为商品交易税。
税率起初规定为“值百抽一”,故为厘金。
后来,其征收标准各地不一。
有的征3%;有的征5%;还有的征10%。
(3)厘金的作用:弊大于利,厘金是清政府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开征的一个新税种,对当时社会经济起了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如阻碍商品的流通;加重人民的负担;分割国内市场等。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许多官员、商民呼吁裁撤厘金,都未成功。
直到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将厘金纳入统税范围征收。
11、票号或钱庄:明末清初中国民间曾先后出现钱庄、票号。
但是这些金融机构都是旧式的封建金融机构,目的只是为了货币汇兑,以便利于民间商业活动的开展,它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不是一回事。
(例如缺乏资本投资、保管、发行货币、对外借款、贷款等功能。
)12、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是指当政者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强行占有公共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私人资本,从而在经济领域中形成一个被个人或集团强占、控制的官僚资本。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早期形式;第二阶段: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官僚资本继续发展;第三阶段:1927-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官僚资本发展到高峰,形成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当政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权力,强行将社会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占有的官僚资本,对当时国民经济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3、轮船招商局: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这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
14、户部银行:大清户部银行,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总行设立于北京西交民巷。
主要目的是为了整理币制、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是第一家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是第二家现代化银行。
除经营存贷款项、买卖金银、折收期票、汇兑划拨公私款项、代人收存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外,户部银行还有承领银铜铸币、发行纸币、代理部库等特权。
发行的纸币,分库平银一百两、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等五种银两票和面额类似的银元票。
此外,还发行市面通行平色及百两以上的银票以及各种票据。
实际上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重性质。
1905年,户部银行天津分行设立于天津。
1907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大清户部银行济南分行设立于济南。
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将其改为中国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市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旧址开业。
15、三大经济纲领:1、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
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的主要任务。
2、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3、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简称“两没收一保护”),即:(1)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有四大家族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
二、论述题:1、简述厘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厘金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对商人运输销售商品过程中开征的税收项目。
其主要内容:(1)创办时间:1853年9月,江北大营左副都御使雷以缄在扬州仙女庙等为筹集军需,劝各大米商捐米助剿,后又向商人开征商品流通税,因每两抽一两,故称厘金。
1854年,钦差大臣胜保奏请将此法推广到全国。
1855年清政府下令将厘金通行全国。
1932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厘金税裁撤,并入统税。
2)按其征收方法有两种:一为活厘,又名行厘;一名板厘,又称坐厘。
前者为商品通过税,后者为商品交易税。
税率起初规定为“值百抽一”,故为厘金。
后来,其征收标准各地不一。
有的征3%;有的征5%;还有的征10%。
3)厘金的作用:弊大于利厘金是清政府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开征的一个新税种,对当时社会经济起了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如阻碍商品的流通;加重人民的负担;分割国内市场等。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许多官员、商民呼吁裁撤厘金,都未成功。
直到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将厘金纳入统税范围征收。
2、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投资的基本概况及特点。
基本概况: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内容是指西方国家及商人在中国开办工矿企业、兴建铁路,以及货款给中国政府等。
1、投资数额急剧增长。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不久,帝国主义各国开始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铁路修筑权的斗争,对华投资数额急剧增长。
2、投资国家主要是英、法、美、俄、德和日本六国。
3、投资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沿海和铁路交通等方面。
除了以上六国外,还有一些较小国家也在中国进行投资,例如: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瑞典、挪威等。
从总体情况来看,以上国家当时对华投资数额并不大。
特点:1、在投资来源上,其原始资本大部分来自于对中国本土的掠夺。
如(1)鸦片利润;(2)战争赔款;(3)开办银行吸收中国人的资金;(4)发行债券股票;(5)直接侵吞和兼并中国企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