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钟培林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1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使广大农村着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至极,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厚重历史的损害,文化积淀的消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面临的种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古村落形成不易,但现实中古村落被破坏却轻而易举。

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幸存者甚少,其现状令人堪忧,在保护古村落中存在诸多问题。

1、盲目拆旧建新,一些历史古建筑受到破坏。

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不能回避。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结果许多古建筑在盖新房、建楼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坏。

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作为古村落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认为乡村传统建筑是“土气”,人们追“新”求“异”,喜欢盖高楼,显富有,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盲目将旧房翻新,不是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新户型,而是用西洋的建筑充斥乡村。

2、保护意识淡薄,古村落保护监管措施缺位。

一方面农民群众是保护历史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体。

但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加之农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影响,从而对保护珍贵遗产资源的认识模糊,网络上屡屡报道许多古建筑的构件被卖被盗,古建筑遭破坏无人问津的现象。

也有的村民认为老房、旧房就是落后的象征,肆意拆除,出现“遇村拆建,逢庄粉墙,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局面,使历史古村落陷入了“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

另一方面乡村两级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直接保护者,其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有些地方受不良政绩观影响,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对一些村民破坏和毁灭古村落不闻不管。

3、过度旅游开发,古村落受毁于商业化。

不可否认,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保护古村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度开发也会出现众多弊端。

有的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性。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古朴而富有传统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在追求短期效益下被破坏。

4、经费支撑短缺,古村落有效保护较难。

古村落的保护建筑多,年年有残损,年年需修缮,否则就难以做到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

但现实情况是各级财政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有限,且大多没有年初预算,造成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因缺乏保护经费而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修缮,同时保护应急机制建立也难,一旦出现古建筑突发性破损,常常束手无策。

二、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今年5月份,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赣南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农村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成为高层的共识。

以宁都县为例,众多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分布在370余个自然村。

据统计,宁都县内革命旧址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旧址1处,省级重点保护旧址7处,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6处,尤其是县内众多的宗祠文化村、客家文化村、红色文化村大多分布在乡村。

宁都县从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对古村落的保护就非常重视,目前已列为重点保护古村落近60余个,其中百年宗祠文化的村落20余个,百年客家文化村落有15余个,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的红色村落10余个,其它古文化村落10余个。

笔者结合宁都县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作了几点粗浅思考:首先,要完善古村落保护的组织领导机制。

古村落保护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古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提高全民的古村落保护意识。

除了从事古村落保护的专业部门、规划工作者等,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

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也是农村古村落保护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要指导农村制定古村落保护的乡规民约,建立古村落保护队伍和传承队伍,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古村落保护。

宁都县为宣传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在广大农民和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中进行此项教育,让干部认识到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重要源泉,保护古村落,目的是要使整个地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息得到传承、延续和创新。

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家底。

要对辖区内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分布情况、所处环境和保护现状,按照标准,甄别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和传统乡土建筑,予以公布并开展保护工作。

出台“古村落”名录,为加强保护夯实基础。

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

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古村落管理(包括安全管理)办法,提出保护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保护机构。

四要理顺并完善体制。

要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力量。

宁都县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时,把建设规划局、发改委、文化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列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成员,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内设村镇建设组,村镇建设组内设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科室,抽调专业人员一起办公,指导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严密的古村落保护组织机构。

其次,要落实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机制。

科学的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资源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坚持“自然、人文、生态”为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高品位”的要求,根据不同村落类型,分类建立评价模式,专门编制乡土文化保护规划。

宁都县在编制古村落规划时,不论是否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新农村规划中都应有乡土文化保护专项,其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对未有效进行此项规划工作的村庄规划可认定规划不过关。

历史文化名村除要进行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外,还应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承。

既要建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又要传承历史之文脉,让新农村与古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只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才能防止与避免历史古村落文化的消逝。

第三,要探索合理的古村落保护开发机制。

各地拥有的古村落,在较长时间里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考虑到古村落大多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当地自然资源往往非常有限,唯有利用传统文化内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势,努力寻求古村落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径,使得保护古村落和发展经济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保护历史文化古村落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继承相并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致,努力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新模式,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古村落,而且还提升了新农村的文化品位。

比如宁都县在保护与开发古村落中探索三种模式。

一是宁都县具有客家傩戏、竹蒿灯笼、采茶戏、宁都道情、剪纸等农耕文化的精萃,该县通过开发客家文化遗产,打造“客家风俗旅游村”、“宗祠文化旅游村”等精品旅游村。

二是利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培植和发展以“邻里互助、和睦相处、扶弱济贫、仁爱慈善、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赋予历史文化时代内涵。

三是宁都县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象毛泽东、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过光辉足迹,通过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村”,把“红色文化”作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感知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要形成古村落保护多元化筹资机制。

经费匮乏,是制约历史古村落抢救与保护的最关键问题,因而,破解经费难题是当务之急。

一是建议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上,切出一块,明确为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并形成保护经费逐年加大机制。

二是地方政府适当配套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更应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合理利用、协调各部门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以充分调动古民居所有权者抢救与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区域内乡土建筑等重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宁都县在保护古村落的经费投入大,这几年来,每年投资都达到上百万元。

今年为保护好千年客家古村落田埠乡东龙村,县财政投入资金已达150万元。

三是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

对于其他未列为保护对象的有价值的古建筑,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规定,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建立起政府、社会、集体、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承担的投入机制。

第五,要建立古村落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政府牵头、理事会主导、村民配合”的管理机制。

政府牵头,就是政府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帮助解决古村落的保护问题。

理事会主导,就是成立村民理事会,通过理事会来贯彻规划思路、加强保护措施的落实、规范经营秩序、统筹利益分配。

宁都县在规划古村落中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

比如古村落编制规划时,由理事会出面,召集村民开会、问卷调查、公开规划设计图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的积极性,从而使古村落的规划更加科学。

村民配合,就是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古村落的保护者、经营者和受益者。

同时,要形成监管部门联动机制,完善执法检查制度,认真开展古村落保护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损害古村落的人和事,建立保护责任制度,确保古村落保护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