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份X20页)《森林培育学》实习指导书

(35份X20页)《森林培育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实习指导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森林培育重点学科二O一四年三月造林规划设计指导书《森林培育学课程实习设计指导书》是根据森林培育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及设计大纲而编写的。

目的是希望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适地适树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适地适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造林规划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本次造林规划设计教学实习的具体任务第一步:调查林场造林地的属性和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先弄清该林场在各级林业区划中所属的地位,其基本情况。

每人(绘制或准备万分之一平面图三份),按平面图上一定的路线,进行实地踏查,通过挖掘土壤剖面和植被样方调查,记载土壤、植被(表一)等情况,绘制林相图(每人一份)。

同时初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杉木林分(代表该场的立地条件好、中、差三种类型的林分) 设置标准地,进行典型调查。

为了节省外业工作的时间,一个班分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调查三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500m2;先进行表一标准地基本状况的调查记载;同时调查标准地内的土壤(表二、三)和植被状况(表四),进行每木检尺(表五),测定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幅(上、下、左、右四个数据),并按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对每木进行等级评价;选五株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取得林分上层高平均值。

每个小组的资料与其它各小组交换,以便取得全林场的所有标准地资料。

与此同时,收集有关资料:林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值);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该场的适应程度,本场的历史沿革,各种造林,营林措施的用工水平和劳动工资定额、造林材料和间伐价格、栽培林木的经验和教训等等。

第二步:分析立地性能和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应程度(1)本次实习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以单个树种进行分析研究,以熟悉基本方法。

现以杉木(山核桃)为典型树种,根据第一步调查中的诸立地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程度,找出起主导作用的立地因子,把相类似的主导因子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直接鉴定;(2)分析植被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以及小地形、水文条件等特殊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参考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间接鉴定;(3)在上述基础上,确定出林场立地条件类型,编制立地类型表(表六)和立地类型图。

与此同时,调查分析各小班的立地属性(表七)。

第三步: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根据该场的经营方针,经济条件和立地条件以各年来确定林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水地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特种用途林等;根据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诸立地因子的适应程度,确定树种和人工林组成等;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逐个小班落实被选的树种和造林营林技术措施。

总之,既要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选择树种的原则,做到适地适树;同时又要讲究实效,使设计符合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进行成本核算,力求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方案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立地类型、不同经营目的,进行不同的造林类型典型设计(表八),包括:1. 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类型的造林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造林类型;或虽具相同的立地类型,由于不同的经营目的,以及所处的地段位置及其作用不同,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和不同的造林类型。

2.拟定经济合理的造林营林技术方案:包括选引良种、壮苗造林、造林地整地、造林密度与配置、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林抚育管理等,然后逐个小班(小班是调查设计和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设计造林类型(表九)。

二、实习报告内容要求每组写一份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附表九种、图三份(林相图、立地类型图和造林设计规划图)。

原始记录表以组为单位,整理成册,每页原始记录内业整理资料,都应注明记录者(计算者或分析者)的姓名。

完成实习后将依据每个学生实习期间的主动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书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深度广度以及图表的准确性和清晰程度来评定成绩,作为本次《森林培育学》教学实习的专项成绩。

表一地形因子调查表编号图幅号调查地点调查地周围情况海拨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地形特点裸岩比例(%)侵蚀程度母质及母岩地表水、地下水小气候特点人为活动情况表二土壤野外调查记载表土坑号日期天气状况土坑位置调查人:表三土壤肥力测定记载表采样日期:分析日期:表四植物群丛标准地调查记载表编号:日期:地点海拔、坡向、坡度母岩、母质、土壤死地植被厚度盖度植被破坏程度乔木层调查记载表标准地面积米2灌木层调查记载表标准地号:样方号:样方面积:米2续表四草本层调查记载表标准地号:样方号:样方面积:米2草本层总盖度%:藤本植物的记载:附生植物记载:苔藓地衣植物记载:对本植物群丛的描述:表五标准地每木调查表标准地号:地点:表六树种立地类型一览表地点日期表七小班土壤植被调查汇总表表八造林类型典型设计表地点:注:立地类型按罗马字“Ⅰ、Ⅱ、Ⅲ、Ⅳ、Ⅴ”表示;造林类型号按“A、B、C、D…….”编号附录1《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格式和内容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是造林规划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合理安排生产、指导施工等方面的综合性文件。

要求论据充分,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主要内容有:1、前言:简述本次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意义及造林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2、基本情况:简述造林规划设计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自然条件(地形、地势、海拨高、主要山脉、河流、水文、气象、地质、土壤、植被分布等情况);社会经济情况(林业生产经营、经济、生产水平、社会人口、劳动力、交通等);林业生产的历史、现状和造林营林经验;森林资源状况。

3、立地类型的划分(1)立地类型划分的依据(2)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外业调查方法、内容、内业资料分析)(3)主导因子的确定(4)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概念、特点、编制过程、应用)(可选)(5)立地类型表的编制与说明(立地类型的特点及林种、树种应用)4、造林类型典型设计(1)造林类型的确定(依据立地类型划分、林场造林营林经验等)(2)造林技术设计(分造林类型)①经营目的②立地类型选用③配套技术A、造林地清理与整地B、造林材料与规格C、造林时间与方法D、造林密度与配置E、幼林抚育与间伐5、造林建设规模和年度安排(可选)(1)造林规模(2)年度安排(3)布局情况6、投资概算与效益估算(可选)(1)用工量概况(用工定额、总用工概算)(2)投资概算(依据、概算结果)(3)效益估算7、实习的体会与建议附录2立地条件调查的内容和记载在造林地立地条件调查中,一般以地形、土壤和植被为主要调查内容,并对局部小气候和水文等方面作适当的补充调查。

立地条件调查内容和调查深度,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而影响各地造林树种成活和生长的主导因子各不相同。

比如,干旱地区,水分条件是造林中的突出问题,低湿地区造林,地下水位状况或盐碱程度,是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石质山地造林,土层厚度或石砾含量又成为主要矛盾等等。

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在立地条件调查的具体内容上有所侧重,调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

但从一个规划设计区域来说,为便于材料汇总与分析,应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调查记载。

调查因子的划分标准和记载方法,应按有关专业调查规定的要求而定。

为了便于理解和介绍,现根据表一、二、三、四中的内容按顺序加以说明。

表中所列调查项目较多,但某个地区和某个调查段并不一定所有项目俱全。

比如,调查段内没有岩石裸露,或者没有乔木树种,则应在相应栏内注记“无”字,或划一斜线“/”,表明已进行调查,并非是漏项。

1.地形因子调查记载(1)编号:填写调查线路与调查段的编号。

调查线路以规划设计区域为整体按一定顺序编号。

调查段则按每一条调查线路顺序编号。

为便于区别线号和段号,可采用两种不同数字书写或加注。

(2)图幅号:为了便于查找调查材料所在图面上的位置,应注明该调查段(或典型调查段,下同)所在地形图图幅号和航摄照片号。

(3)地点:为准确查找调查段在图面和立地的具体位置,应注明该调查段所在的地点,如县、乡、村和小地名。

已有林业调查区划的地区,则应注明林场、分场、作业区(营林区)、林班和小班。

(4)调查段周围情况:为了反映周围环境条件对本调查段的影响,调查记载与本调查段相邻的地类、地形、植被情况,以及是否有道路、垦荒、放牧、割草、割灌、火烧等情况。

(5)海拔高:是指所处位置与海平面相对的垂直高度(我国以黄海海面为零点,作为各地计算海拔高度的水准零点)。

海拔高对划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时,填写调查段海拔高的幅度(区间),如300-550米。

海拔高一般可采用气压计(海拔仪)读数,或者在地形图上查数等高线。

在大面积平原地区,海拔高度的变化甚小,则不必逐个调查记载。

(6)坡向:指坡面所对着的方向。

调查时,记载调查段的主要坡向,一般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记载。

根据坡向对当地立地条件影响的大小,归纳材料时可分为阳坡、阴坡以及半阳坡、半阴坡等。

(7)坡度:可用手持罗盘、测斜仪等直接测出调查段内的平均坡度,也可在地形图上求算平均坡度。

为了把各种不同的坡度概念化,便于按坡度分类或命名,一般将坡度划分为坡度级。

如5度以下为平缓坡,6-15度为缓坡,16-25度为斜坡,26-35度为陡坡,36-45度为急坡,46度以上为险坡。

(8)坡位:指调查段在坡面上所处的位置。

一般在较长的坡面上,可分为上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下部等坡位。

坡面较短时,则可按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坡位划分。

(9)地形特点:根据当地的地貌条件,描述调查段内地形特征和小地形变化的相对高度。

地形特征的描述,山地一般可分为山顶、山脊、山坡(凸形坡、直线坡、凹形坡和凹凸形坡等);丘陵可分为丘顶、丘坡和丘间凹地等;河谷地可分为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风沙区可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黄土高原区可分为塬、梁、峁,斜缓坡、沟坡、沟底、阶地、河谷等等。

并目测内部小地形起伏变化的高度。

(10)裸岩比例:记载裸露岩石的分布状况和所占面积的比重。

岩石分布状况,通常以带状、团状、均匀和零星等描述,岩石裸露面积比重以目测百分数记载。

(11)侵蚀状况:主要调查记载有无土壤侵蚀、风蚀或沙化的情况。

在有土壤侵蚀的地区,应按侵蚀类型(片蚀、沟蚀、崩塌)、侵蚀程度(轻度、中度、强烈、剧烈)和侵蚀形成的原因进行调查记载。

在有风蚀或沙化的地区,应调查记载风蚀程度(轻度、中度、强度,剧烈)或沙化程度(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 。

(12)母质及母岩:母质是母岩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

在调查时应记载母质的名称和组成,以及母质主要由哪类岩石风化而成。

一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母质:原积母质:多见于山顶、山脊。

其组成多为母岩的半风化物,经侵蚀后成为残积母质;坡积母质:多见于山坡的中、下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