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媒体看女性形象
——以“婆媳关系”为主题的电视剧2009211352 彭杉杉一、电视剧背景
从内地来讲将婚恋内容紧密地与社会现实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对剧作产生浓厚兴趣和“凝视的快感”,刚刚过去的2008年可以说是婚恋类连续剧拍摄和播映集中的一年,对一系列婚恋题材的电视剧作使我们对身处的世界不由得重新加以思考和审视。
从该类剧作聚焦思考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婚恋剧作把关注视角深入到了婚姻双方由恋爱到结婚以及婚后生活的各个方面,试图从与婚姻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两性之间自身情感基础、婚后人物性格变异等内部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婚姻背后的复杂性,做到了全面而深入,这也是此类电视剧的深刻之处和获得成功的重要秘籍。
然而白壁微瑕,“婆媳”关系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敏感话题,在家庭婚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婆媳关系是否融洽也是衡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幸福和谐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国内的多部影视文学作品都无可避免地将它作为题材加以挖掘和探讨。
例如,由徐帆、傅彪主演的电视剧《青衣》充分展现了青衣演员筱燕秋和来自农村的婆婆之间就生男生女引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家六六创作的热门小说《双面胶》把现代时尚的儿媳和传统守旧的婆婆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些国外的影视作品也体现了这一题材,尤其以善于描写家庭生活的韩剧最为突出。
近日,电视剧《麻辣婆媳》在各大电视台的热播一时间又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婚姻生活的思考。
电视剧《麻辣婆媳》试图在给人们讲述一个三代婆媳之间因家庭琐事,女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引起的摩擦和争斗。
妈妈秦思平不喜欢儿子娶进门的新媳妇吴芮,认为她不成熟,不符合她心目中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儿媳妇形象,并处处拿她和儿子过去的女朋友做比较。
奶奶林美玉对秦思平要求严格,并告诫她媳妇伺候好丈夫和公婆是千年立下的规矩,但是出于“隔辈亲”的心理,对孙媳妇吴芮却是事事袒护、宽容,这使得秦吴之间的矛盾进退两难......
二、从“婆媳关系”系列电视剧中所折射的女性形象问题
作为此类婚恋剧作的受众,当我们跟随着剧作编导的思路去思考婚姻实质。
并运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审视时,却发现部分剧作在表达对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男强女弱”“男尊女卑”。
传媒女性角色塑造的刻板定式人类历史自农业社会以来,一直处于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或日“父权社会”,社会对男性与女性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即社会性别定轨。
“社会性别”的英文为“Gender”,与“Sex”(生物性别)相对应,相对于后者指男女两性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别,前者更为一种文化构成物,是社会建构的后天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在男权社会中,由于这样一种社会定式的存在与作用,女性一直居于男性附属的边缘化地位。
为此,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西蒙·德·波伏瓦在分析这一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二性——女人》,力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女性为何成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并提出女性获得独立人格和自由解放的设想。
此后“第二性”便成为女性的代称。
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绝
大多数扮演着“第二性”的角色,居于次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女性的价值只有在
被男性认同、为男性服务的前提下才得以承认。
波伏瓦指出,女性并非生来就居于男性之下,人们的性别意识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被培养灌输的。
女人的“第二性”特质,是由社会后天规定与形成的。
o探究女性“第二性”后天特质形成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教化等因素外,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有意与无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广大受众的性别意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规定性作用。
以电视广告作品为例,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大多被定位于这样的刻板印象:温婉勤劳。
在家庭内为丈夫和孩子快乐忙碌如方太抽油烟机、佳洁士洗浴产品、雕牌,洗衣粉、太太鸡精等);注意保养,拥有青春不老的容颜(如化妆品广告);或者奔波自如,替老板和上司精心打点烦琐事务(如劲酒、洋河大曲等)⋯8943 .这些形象的塑造已累积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女性在作为母亲或妻子,在家里照顾孩子或丈夫的吃喝、做家务,或在社会中担当着辅助男性的角色。
据笔者对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统计,出现在工作场所的从事工作的女性只占广告总数的14.5%,且常担任辅助性的角色,有些电视广告作品中的女性虽然在工作场所,却不专心工作,要么为枯发发愁(如夏士莲黑芝麻洗发水),要么为月经不安(如月月舒产品广告),要么为约会分神(如潘婷洗发水广告)。
解析电视广告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她们没有个人追求,没有事业雄心,没有对人生前途的理性规划,而只是一昧地全身心投入情感与家庭之中,这分明是在暗示女性是家庭主妇,不适合在职场工作,即便是职业妇女,她所表现出的服务性以及情感特征。
也只是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延伸。
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两性刻板印象的一种夸大和强化。
由此可见,电视广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没有消除基于性别的陈规定型,反而强化着“女性是从属性别”这一传统观念。
同样,在平面媒体中,一个被统称为“情感倾诉类”的栏目也先后登上了多家都市报的版面。
栏目中的情感倾诉者绝大多数是女性,而讲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于男性面前的无助、情欲、软弱等——当故事谢幕,在人们的眼中,只剩下一个个女人或哭或闹的形象,女人成了应该同情而不是被尊敬或投予别的情感因素的人,她们的所谓思想、情感、欲望都是从(媒体)男性的视角强加于她们的。
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眼泪代替了思考,感性湮没了理性。
由此可见,媒体对于女性的塑造,不断构建、强化着女性“软弱、无能、牺牲、奉献、无私、美丽、服众”的社会特性,而受众对于一个好女人或幸福女人的标准,也无形中受制于传媒所设定的框架,被打上了“刻板成见”的烙印,认为女性的价值在于家庭、在于为男性服务。
女性主义先驱之一的福柯很早就提出“训诫式凝视”的概念,意即女性身受社会压力和性别定轨的“凝视”,不能逾矩而为,同时女性也不知不觉在这样的框架内对自我加以约束与管制。
在这样一种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女性对自身的认同极易产生偏差,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位过于狭窄与偏颇,无疑不利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利于两性和谐共处与稳定。
女性为对方为家庭着想没错,但付出也是有底线的。
在面对男性过
分的举动时也可以作出反击,对那个自私的对象说“NO”。
通过青春健康且富于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引导女性关爱自身,主动追求自我认可的幸福、坚持自我、不畏人生风雨,为精神与人格的独立自由而不懈努力,从展示个体的角度凸现了女性独立性的提升,向人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自我,走向更符合内心意愿的生活。
同时,这些获奖广告也向受众昭示,女性的美不只有一种标准即符合男性的审美通识.而是可以依照自身意愿,冲破外在和内在的无形藩篱,自由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个体。
三、重塑女性形象:媒体时不我待.义不容辞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报道的过程中认同何种价值观,会受报道者本人及
媒体机构、管理机构及管理者的因素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的报道从来就不是社会现实的真正反映。
三、女性形象在媒介传播中的变化
在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传媒不仅应力求真实地反映事实,力避对其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报道(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方式),更应注重引导受众更清晰地认识女性价值和女性主义的本质。
因此传媒应注重从塑造女性多样化形象的角度人手,弱化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单一定位如家庭主妇、母亲等,更多强调其在公众领域中的形象(如某种职业工作者),同时媒体应更多关注如何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使之能够获得与丈夫、子女同样的发展机会,而绝不仅仅只是对女性善良、忘我、勤劳、奉献的社会可利用品质的夸张与美化,从而于日熏月染中逐步纠正受众对女性主义的误读、偏读和浅读,勿让女性成为“刻板成见”的牺牲品。
必须强调的是,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把握并非排斥男女差异,而只是需要超越“男女对立”的二元本质,实现当代女性职业多样化、形象立体化、定位丰富化的形象塑造。
媒介对男女性别观念的嬗变,已让广大受众看到媒介传播中女性主义思潮的闪烁,社会期待着更多更好的女性媒介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