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形成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 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表现: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忽视民主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特点:一个以国 家为核心的高度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集中的计划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 体制。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僵化指令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中央 内容: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经济方法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管理经济 企业自治 加速发展重工业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重工业 工业长期落后。 打破单一公 有制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考查:新经济政策
直击高考
2.(2013全国Ⅱ35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 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 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苏联经济改革一览表
类 别 背景 农业 措 施 工业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成效
评 价 局限
失败的原因
重点突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 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 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 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 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 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 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基础检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主要表现?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的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
内 工 业 余粮征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 小企业和暂时无力经营 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直击高考
1.(2013广东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 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 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 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 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 B.推行农业集体化 •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D.实行余粮征集制
从材料三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错了?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严重的经济危机
材料四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 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 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 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不同点: 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 (1)侧重点 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成效 前两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 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败因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 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 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 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 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 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 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严重的政治危机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战争的破坏
直击高考
3.(2013全国Ⅰ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 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 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 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 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查:斯大林模式
据材料一,指出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 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体制僵化; 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策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 经济的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
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没有突破原来 无法从根 的计划经济体 本上破除 制,无法从根 斯大林模 本上破除斯大 式 林模式
改革已经背 离了社会主 义道路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1)目的 (2)领域 (3)结果 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光芒的背后……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 平,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饥饿的农民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 治
的“人道的”制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任何暴力。
其哲学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它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
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符合抽象的“人性”和“一切人”的利益
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积极
(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 化;
(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 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深化拓展: 从农业改革入手,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从中 获得启示
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 涉及生产的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 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产品. ‖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 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还要低。
µ Ð Ï Á 1
1932Ä ê
1937Ä ê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光辉的成就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 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 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 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 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 地。
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光辉的成就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 它所采取的“计划”方 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 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 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 “计划”成了最时髦的 词。
中央 地方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勃烈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体制, 运用价值规律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优先发展军事工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业,农业轻工业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落后
工业
集体农庄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扩大农业自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主权;提高
美国罗斯福新政
光芒的背后……
材料1: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产业部门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重工业产值
8.1% 210%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550%
材料2: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 粒钮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 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僵硬的 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
重点突破: 三、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改革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