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 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 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充满复杂、艰巨和曲折。
(2010年泉州质检)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这样说: “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
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 “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悲情:1963年,苏联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进
口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净 进口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 ②结果: 前者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 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 ③失败原因: 前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 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 堂 小结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阶段
社 充会 满主 复义 杂建 性设 、道 艰路 巨不 性是 和一 曲帆 折风 性顺 。的

苏联改革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社会生产力。 3、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5、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6、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 主义,反对强权政治,抵制西方和平演变。
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试说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赫鲁晓夫改革
乔 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我当过工人,那时 候没有社会主义, 可有土豆;如今社 会主义建成了,土
豆却没有了!
农业形势严峻, 粮食供应不足
赫鲁晓夫(1894~1971)
项目
2、内容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014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 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 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早年进入工程技术学 院学习。执政期间,实行 改革,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 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 上的超级强国。后期,经 济改革趋于保守。
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 头脑。”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 色彩 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 体是必然的 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 步
材料二: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2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 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 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加加林是第一 个征服太空的人。
材料三: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 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 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 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 停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尼克松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 平演变
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3、民族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 题;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1 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经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的配套措施;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作用) 根本上触动经济 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体制。

“人道的、民主的社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
会主义” 取代“科学 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

社会主义” ;实行多 解体。 党制。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 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 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 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列宁
斯大林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8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赫 鲁 晓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勃 列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日 涅
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二、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
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
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 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 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列宁
斯大林
1918 1921 1925
1953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1964
1985
材料一、(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
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赫鲁晓夫改革
项目
2、内容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 讽刺戈尔巴乔夫
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1)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 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再认识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 材料一:乌克兰总统向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天 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解体是从公 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 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 这个帝国。” 材料二: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 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 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 克斯洛伐克。
70年代美苏争霸中采 取攻势,
1979年,发动了侵略 阿富汗的战争。
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 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 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内容
问题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俄罗斯《20世纪祖 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 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 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 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 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 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材料一: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 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 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评 积极 一定成效 一定成效
失控
价 局限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解体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 同:
•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 异:
• ①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苏共中央通报》
思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高度集权,高度计划;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 失调 ;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5.为支持农业,损害农民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