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观后感——寻找心灵的怀抱
一个人的心理受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我能通过观看《沉默的羔羊》深深地感受到。
在我看来《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高级变态,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和环境有着深深的关系。
而汉尼拔的高智商,并且是一个犯罪心理学的医生,使他更加容易地成为一个危险人物。
汉尼拔的父亲是立陶宛的男爵,1944年,战火摧毁了他们的农庄,纳粹杀死了汉尼拔的父母。
汉尼拔和妹妹米莎被一群说着各种语言的逃兵抓住,并关了起来。
正值冬天,食物少得可怜,汉尼拔亲眼目睹这群饿极的人抓住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并用斧头砍下了它的头。
后来,他们带走了汉尼拔2岁的妹妹米莎,也像砍鹿那样砍死了她……那一刻,汉尼拔觉得自己灵魂深处的某根弦被拔动了,并在心里形成了顽固的心理死结,他总想象着米莎有一天能够活过来,并因为这种想象而做出各种离奇的事情。
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比尔,他绝对是个变态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凡事皆有因果,比尔如今的状态也缘起有因。
究其原因,就是来源于汉尼拔提供的线索——比尔童年曾遭受虐待的痛苦记忆,这些记忆给他造成的伤害是终身难以弥补的。
克丽丝与比尔都有着类似的痛苦童年经历,只不过,两个人的结局大不相同。
克丽丝的父亲也是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死于匪徒的枪下,从那时起,克丽丝就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孤儿。
她来到姨妈家住下,每天早晨被屠的羔羊的尖叫声都会把她吵醒,这种残忍让她难以忍受,她想拯救这些可怜的小动物,但寄人篱下的她却无能为力。
她立志要做一个警察,做一个像她父亲那样的好警察,努力净化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
比尔死后,克丽丝的噩梦不会停止,羔羊的叫声在她内心深处仍时时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