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安徽省灵璧县实验小学叶家智
数学教学情境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摘要: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也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

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尽可能提取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学习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景,案例分析,思考
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小学生的学习也带有浓厚的情趣色彩,他们对熟悉的生活实际感到亲切,充满探究的兴趣。

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尽可能提取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学习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然而,反观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创新,在教学中创设别出心裁的情境,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也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

下面结合近期观察到的一些案例,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现象之一:情境创设过于开放,目的不明确
〖案例一〗《图形中的规律》教学片段
教法一:
教师出示一根小棒。

师:孩子们,看到一根小棒,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我想到了得数是1的算式,2-1=1,1×1=1。

生:我想到自然数,它是一个自然数。

生:我想到它是一个奇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

……
教师接下来又拿出两根小棒、三根小棒,还是提出上述问题。

学生们不断地说出新的想法,老师不断地肯定。

就这样,时间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过去了五六分钟,依然没有回归到教学内容上。

教法二:
教师出示一组有一定规律的数字填空。

师:请孩子们想想,该怎么填?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师: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填出来了?谁能说一说?
生:这些数字都是有规律的,根据规律很容易就找出答案。

(教师板书:规律)
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遵照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图形中的规律》。

(就此,板书完整课题,展开新知教学)
【分析】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科学的情境创设,应该是迅速营造一个指向目标探究的学习氛围。

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技能提供感性材料,为提升数学思维提供土壤。

教法一中,虽然创设的问题很有开放性,能够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但是缺乏明确的指向,难以进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表面热闹,其实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生们也一时无法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中。

教法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给一组数字填空,提问: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出答案?引导学生感受掌握规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数学图形中规律的积极性,兴趣盎然,自然进入新知的学
习中。

现象之二:情境创设准备不足,给学生认知带来困难〖案例二〗《相遇问题》教学片段
教法一:
上课伊始,教师随机叫了两个孩子到讲台。

师:你往那走,你往那走(手指方向)。

生(茫然):往哪走?
师(继续手指方向):你们对面走。

(学生面对面不知所措,走走停停)
师:继续走,停停,走过了呀,再重新走……
在教师多次纠正下,两个学生演示的“相遇”情境,终于达到教师的“理想”状态,而后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相遇的”。

至此,学生们已经被眼前的表演整蒙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已经很难正确分析和思考了。

教法二:
教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淘气和笑笑从两地同时出发,在途中两人相遇。

师:这组动画中,淘气和笑笑两人相遇了,你觉得相遇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生:两人要面对面走。

师: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相对而行,又叫相向而行。

生:两人要同时出发。

生:还要走完全程,才能相遇。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适时板书关键词:两个人同时出发走完全程相遇然后顺势导学,进入新课的教学中。

【分析】“相遇问题”的本质是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问题,而正确理解“相遇”的数学意义,成为准确找出等量关系的前提。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在教法一中,教师的初衷是好的,采用现场实际演示的方式让孩子体会相遇的条件。

可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对实际演示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情境创设的失败。

如果在课前提前做个预演,然后在课堂上再表演,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法二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仅仅用了十几秒的动画展示,就把相遇的情境创设了出来,既节省时间,又形象生动。

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

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我们创设的情境应该是精心准备的,仓促和草率,是无法构建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情境的,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现象之三:情境创设缺乏体验,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案例三〗《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法一:
教师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后,进入问题三的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百分数?
生(迟疑):没有。

师:怎么会没有呢?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喝的酸奶盒子上好像有。

师:还有吗?
生(大部分低头无语)。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百分数,大家来看看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老师用课件出示几组百分数,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

教法二:
教师在前一节课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百分数,如生活中的饮料、衣服等,新闻中一些经济增长情况数据等。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调查,得到哪些百分数?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踊跃):老师,我调查的是酸奶,大家请看,蛋白质2%,脂肪2%。

生:我调查的是白酒,还有葡萄酒。

红星二锅头酒精含量56%,还有65%的,我爸爸喝的葡萄酒精含量是12%。

生:老师,我调查的是衣服,我的羊毛衫羊毛含量95%。

……
师:你们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老师,我来说。

葡萄酒的酒精含量12%,意思是酒精占整瓶酒的百分之十二,至于白酒就太高了。

师:所以,你要……
生:所以,我要劝爸爸少喝酒,或者不喝酒。

【分析】在案例中,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做到了文本课程的再加工,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所不同是,教法一中,教师没有考虑到百分数在生活中虽然有广泛的运用,但很多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不发生直接联系,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收集,去挖掘,他们是不会去主动认知的。

而在教法二中,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前安排学生去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引导他们思考这里面的含义,其实等于把情境设置放在了课前。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整理,收集到了很多百分数,有了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在课堂中,老师的简单点拨其实等于激活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自然就会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在自主探
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几点思考:
1.情境创设应简朴实用。

情境的选用应讲究实效,不能为了好看而失去本质。

再绚丽多变的画面,美轮美奂的展示,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那是毫无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情境构建只能是一句空话。

好的数学课堂,情境构建应该是简洁的,甚至是朴素的。

简简单单的一个画面,普普通通的几件物品,惟妙惟肖的动作模仿,抑扬顿挫的寥寥数语,如果能搭建兴趣的平台,营造学习的情景,才是高效的情景。

2.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心理。

教学情境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创设,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爱动手,不少孩子热爱表演,对动画更是爱不释手,数学学习情境创设要以讲故事、直观演示为主;高年级的孩子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发现事物规律和问题的探究过程,更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的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学习数学,探究规律,发展思维,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成为学习的动力。

3.情境创设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进行。

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教育民主,鼓励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提倡合作与交流。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一个平等交流的课堂,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定会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勇于推理。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积极的,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创新的火花会也不断闪现。

附件2:
2018年度宿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