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十五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5.31序号:55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课型:实践课教学目标:、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2、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调查的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全面巩固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调查纸的用途师生谈话:纸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要用到纸。

(学生调查汇报:学习需要纸,生活需要纸、手工制作有时也需要纸,纸与我们的生活随时相伴),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纸与我们的生活。

板书课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搜集、整理用纸数量(该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吨、千克、克及两位数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一)、学生提出自己本课想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整理。

如:我们每天要用掉多少纸呢?一张纸大约有多重?我们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呢?……(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调查整理第一个问题:你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可通过自己每天写作业和生活中所用纸的数量来确定大约有多重。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调查结果。

3、解决“一张纸有多重?”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一摞1000张的纸约3千克,请学生估计一张纸有多重。

4、你一天大约会用掉多重的纸?学生谈论汇报。

5、小组统计完成下表,统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

姓名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合计6、完成表格后,请学生计算全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一个学期用掉多少?一年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制做表格)三、拓展延伸,讨论节约用纸的意义请学生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纸的作用和节约用纸的意义。

四、提倡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调查得出的数据,想向同学们提出什么倡议,以使学生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得到抒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第十六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2序号:56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的除法怎样口算?你是怎样想的?如:80÷2090÷30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呢?如:120÷302、会估算吗?说一说93÷30≈240÷37≈过渡语:口算除法我们掌握的不错,那笔算掌握的怎样呢?(板书笔算)(二)复习笔算想一想: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数?商写在哪里?余数怎样?方法:1、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三个学生板演)2、小组同学说笔算过程3、指名三个同学说自己的笔算过程度语:为了使某些除法算式计算简便我们学习了一——商不便规律(板书:商不变规律),你是怎样理解的?(三)复习商不变规律被除数乘10,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被除数除以3,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同桌两人互问互答2、指名同学回答3、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规律”?4、同学回答完毕,老师小结时出示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5、为什么强调“0除外”屏幕出示: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在“商不变规律”中强调“0除外”过渡语:我们复习了口算、笔算和商不变规律,你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呢,我们来做一组习题。

(四)综合训练、口算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口算2、根据试商说出准确的商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回答3、不计算,说出商是几位数出示题目。

4、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出示题目5、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提醒学生要注意演算)试卷一人一张第八单元我和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和平行线;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2、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体验。

教具准备:教学、投影仪学具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3序号:57教学内容:线的认识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2.能够判断三种线会并动手画出这三种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看图片:出示南京长江大桥、金们大桥、养马岛大桥,然后看大桥的平面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和彩笔,想象一下设计师会先画什么?然后让学生画横的直线并且提醒学生画第二条的时候注意什么?设计完桥面再画什么(柱子)让学生动手画。

再画拉索一条利用什么工具来画?二.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通过画的图引出线段:让学生说说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段的意思,板书:线段:2个端点生活中有许多线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线段的例子(多找几个说说)然后让同学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边是多少?动手量一下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2.请在本子上画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比3厘米长的线段能画多长?让学生想象一下将3厘米长的线段无限延长、延长,这时它就几个端点?让学生说一说谁来起个名字?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射线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说。

(太阳光、眼光)3.这还有一道题将3厘米长的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和端点,谁来起个名字?谁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直线吗?让学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三.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识了几条线?四.作业练习.课后练习2.让学生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画一幅你喜欢的画第二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7序号:58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平行和垂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谁来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特点?二.新授:.认识垂直和平行(1)请同学们在本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组一组画,能想几种就画几种。

然后用投影仪把同学们画的演示出来,然后总结不管怎么画两条直线只有两种关系:相交和不相交。

重点演示给学生看两条斜着不相交的只要把线延长就相交了。

(2)告诉学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然后把一组平行线再延长再延长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交,并且在同一平面内我门就把它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出现平行线的意义让学生彻底理解其中的意思。

举例说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3)给出学生两组相交的线其中一种是斜交一种是垂直,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引出其中有一种挺直的,再让学生观察相交的角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垂足。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意义。

然后举例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画垂线和平行线、画垂线先让小组内交流如何去画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升华认识,体现个性性的学习过程。

2、画平行线也同样采用垂直的方法先小组合作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画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自主练习第三题判断垂直和平行先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不完整的进行补充。

2.练习第4题应该和学生解释电线杆之间是互相平行的还有铁路的路轨也是互相平行的只是眼的错觉感觉不是的道理。

第三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9序号:59教学目标:学会画经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内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准备:直尺和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和垂直?让学生在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直。

二、新授:.出示直线上一点A然后让学生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在本上练习,让一学生去黑板上板演。

尽量让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画。

2.直线外一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这个比前一个有难度,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作用,然后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准确的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让每位学生学会如何操作。

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5、6、7、8、9第5题让学生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7题第二个对有些学生有难度,教师应重点教一下。

第8题是认识线段的拓展题。

练习时应让学生自由的数,并且提醒学生既不要重复又不要遗漏。

然后交流总结找到按规律数线段的方法。

第四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6.10序号:60教学内容: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也就是信息窗2让学生观察火车过隧道图,谁来题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修隧道呢引入这节课的新知。

二、新授:.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得出结论。

概括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的距离”的例子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1)出示: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让学生画出几条不同的线段,在通过观察测量,你得到什么结论?交流结果是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标上垂足。

3.谁来说说生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1、2、3、4题第一题是寻找测量方法的问题。

第二题是联系实际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中的路线,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第三题是结合游戏加深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练习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