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打一肖篇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
端午节的由来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戴香包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
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插菖蒲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各地特色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篇二:五月初五话端午五月初五话端午人们都知道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所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华汉族人民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端午节各地习俗自然也是各不相同,有吃粽子的,有赛龙舟的,也有挂高草的。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北方的端午节要比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格外浓郁,表现出端午节的特色。
每到端午节,家乡的人都会自己买做粽子的原料,自己包粽子,用香甜的糯米做馅子,用新鲜的竹叶来做缚棕,里面放入各种配料。
粽子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
甜有豆沙,花生,玉米,葡萄干等;咸有猪肉,海带,羊肉,小烧鸭等材料。
包好的粽子全部放在一个锅里,不过五分钟即可闻到淡淡的竹香,清香溢出,弥漫到整个厨房。
解开粽子线,打开竹叶,看到红宝石一般的鲜肉,糯米在灯光的照耀下,更显的亮丽多彩,散发着久违的清香。
在北方皆有五月初五之登山习俗。
吃完粽子,鸡蛋则要登当地的山,也可在登山休息时吃粽子,吃鸡蛋,喝清水。
五月初五,务必凌晨五刻钟早起,登当地的高山,以此纪念屈原当时绝望之情,也可登山采艾草为屈原在极乐世界里祈福和避邪。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遐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真可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既快乐,又忧伤。
快乐是因为有吃粽子,登山的习俗。
而忧伤的是屈原为国投江!篇三:五月初五话端午复习题第六单元作业班级姓名等次一、填空题。
(20分,每空1分)1、每年的农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又称、等。
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
2、在每年的,我国民间有、和的传统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3、相传,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端午赛龙舟的。
4、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在门楣上插艾草、挂香包,可以和。
5、为了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我们应该按不同设计服装造型,并把握好、和的尺度。
6、龙舟一般由、和三部分构成。
参加赛舟的人数由划桨手、鼓手、舵手、夺标手共计人。
7、通过知识竞赛活动,可以扩大我们的。
竞赛形式可以采用和答对加分,答错减分的等分出胜负。
二、选择题。
(12分,每题2分)1、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
A、齐国B、楚国C、燕国2、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它是()。
A、国家法定假日B、传统节日C、民间习俗3、节目演出不能缺少的东西是()。
A、服装道具B、舞台C、剧4、和一般的船只相比,龙舟具有的不同特点是()。
A、穿帮浅B、颜色鲜艳C、材料不同5、知识竞赛的目的是为了()。
A、分出高低B、扩大知识面C、娱乐6、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
A、完全一样B、各有特色C、无法判断三、判断题。
(20分,每题2分)1、龙舟的外形特点是:船身细长,有龙头和龙尾。
()2、龙舟竞渡时,参赛的划桨手人数都是单数。
()3、能够有感情、流利地说出台词,配合默契、动作到位,才能表演成功。
()4、屈原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5、竞赛题应该知识全面,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相关知识。
()6、五月初五插艾草躯瘟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7、我国民间习俗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8、端午节习俗是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的。
()9、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和味道都是一样的。
()10、端午节在古代是民间祛病防疫的节日。
()四、问答题。
(24分,每题6分)1、我国的端午节习俗是怎样形成的?2、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端”和“午”分别是什么意思?3、在排练预演中如何形象地刻画角色?4、请你背写一首关于端午的诗词或名谣。
五、列举题。
(9分,每空1分)1、端午节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请你列举4种不同名称。
a、;b、;c、;d、.2、请你列举5个流行端午节的国家。
a、;b、;c、;d、;e、.六、拓展题。
(15分)画一艘你认为最好看的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