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
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
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出示相关句子: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
"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
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28.枣核名字来历勤快能干救出牲口顺利脱险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
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生-牲(牲口)-胜(胜利)(2)多音字。
折zhē:折腾折跟头zhé:折断损兵折将shé:折本枝折花落涨zhàng:涨红头昏脑涨zhǎng:涨价水涨船高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枣核"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明确: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明确: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
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明确: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
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明确: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明确:做到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明确: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明确: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明确: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
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明确: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明确: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
(改成被字句)②门被枣核打开了。
(改成把字句)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明确: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
"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
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
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
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枣核身世和名字的由来优秀品质勤劳:学会很多本领聪明:智斗县官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蹊跷(qīqiāo)掐指一算(qiā)故弄玄虚(xuán)殷切(yīn)嫣红(yān)玛瑙(mǎnǎo)山坳(ào)厂甸(diàn)核潜艇(qi án)匀称(chèn)镶嵌(qiàn)国(jí)籍2、解释词语: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