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
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
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
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
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
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
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
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
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
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
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
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位居第二位,玉米产量位于第三位。
同时,中国粮食进口近几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
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
2.来自畜牧业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的大力发展,中国猪肉和禽蛋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今后生猪生产将稳定数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禽蛋生产将由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
肉牛、羊的生产将加快品种改良,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
肉禽生产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产业化水平。
中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
今后将加强奶业基地建设,增加良种奶牛数量,提高整体产奶水平。
(一)中国粮食的保障及评级
中国虽说地大物博,但在粮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所
以我对于粮食保障给出的评级是9,以下是具体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
去年我国进口大豆6338万吨,但是国内大豆产量仅有12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进口
大豆的数量在过去13年间翻了6倍。
然而,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而过度依靠国际市场,很难保证我国粮食的
(二)改善中国粮食保障的最大威胁
1.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并加大了增加
粮食供给的难度。
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
主要农产品供给日趋丰富,是以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大量
增加为支撑的,由此导致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付出了
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
近年来,农业发展引起了严重
的地面源污染问题,同时其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产生
了严重的影响。
在现有农业发展方式下,今后增加粮食
供给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2.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争夺资源和要素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带动农产品生产中资源和要素成本的上升,提高农业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而制约农产品供给的增长。
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创造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弱,在与城市和非农产业争
夺耕地、水资源的竞争中,农业和农村的不利地位将会不断凸显,导致农业发展面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的约束不断强化。
3.农业对GDP和财政增收的贡献能力弱,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今后要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仍需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4.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要将促进粮食增产的潜力转化为现实,要缓解粮食增产面临的耕地、水资源短缺和成本上升的约束,甚至要确保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并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都需要加快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
(三)对于改善中国粮食保障的几点建议及改善机会的评估
虽然中国的粮食问题面临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但仍有很大的改善机会,我对改善机会的评估等级是8,以下是具体的建议:
1.中低产田改造的增产潜力。
中国要实现粮食安全,在粮食供求平衡
主要依靠国内自给的前提下,只能主要依靠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供给。
因此,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对于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粮食增产上仍有很大潜力。
2.技术进步的增产潜力。
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增产,与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决定作用有很大关系。
在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扩大抗虫、抗病、抗逆、增产型的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很可能成为趋势。
由此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提高,进而推动粮食增产。
3.各级政府积极关注粮食问题,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强农业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中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沼泽地、滩涂、苇地,其中荒草地最多,滩涂居其次。
加强土地整理,将为通过复垦形成部分耕地提供越来越多的空间。
可见,通过加强这些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粮食增产,在中国仍有较大空间。
4.粮食消费方式转变的节约潜力。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城乡居民在外饮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些场所,粮食浪费率很高,如果这些地方的粮食浪费率降低,每年全国的数据却相当可观。
此外,许多人群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增加了疾病的发生概念。
如果能通过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不仅可增进这些居民的身心健康,还可以节约粮食。
中国的粮食保障存在一定的问题,改善粮食保障问题也并
非一朝一夕,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作文中国新世纪的接班
人,我们更应该在认清问题的重要性之后努力学时知识,为
改善中国的粮食保证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
姜长云:《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与展望》
顾莉丽、郭庆海:《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陈印军等:《中国谷物发展态势、展望与对策》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