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西防城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面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_____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城,增修新舍,矗._____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_____野。
因为,精神的字宙是如此的_____阔啊。
A. jiéchù旷寥B. jiēchù旷辽C. jiézhù犷寥D. jiēzhù犷辽2.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① ___五柳先生传①___这篇短文中写道②____“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③____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④____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A. ①书名号②冒号③问号④逗号B. ①引号②冒号③问号④逗号C. ①书名号②逗号③问号④顿号D. ①引号②逗号③句号④顿号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 庚子年夏至,一场“日环食”天文景观现身天宇,奇特景象震耳欲聋....,吸引观者无数。
B. 测量珠峰的所有装备无需脱手套即可一键操作,科技底气让“攀登者”更加心.无旁骛...。
C.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沿海沿边特色浓郁,游客纷至沓来....,在此寻幽探秘。
D. 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常态,不因成功而固步自封....,也不因挫折而一蹶不振,此之谓智。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疫情过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
B. 中国人素有家国情怀,理解家与国的密切关系,传承爱国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C. 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D. 家风建设是家事更是国事,家风不仅关系社会风气的形成,而且对个人成长影响至深。
5.下面语境中,应对交流最得体的一项是()收假返校,炎兴从家乡带来了些土特产,还有母亲亲手腌制的酸豆角,在宿舍里分给同学,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说笑。
嘉平抓起一把花生,悻悻地说:“有这等好事?我那里就是缺少些土特产,不然我也会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
”天册坐在床沿,头也不抬,说:“其实吧,所谓特产,没有一样好吃的,徒有虚名而已!”义熙快言快语:“尤其是自己家腌制的食物,既不卫生也不健康,最好少吃……”炎兴犹豫了几秒,不知道还要不要送。
“我最喜欢土特产啦!”元丰推门而入,“家乡的味道,走到哪里都丢不掉!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味蕾的深浅决定着一个人乡愁的轻重’。
”说完了话,便从炎兴的手里接过一瓶酸豆角,打开,嚼了起来……A. 嘉平B. 天册C. 义熙D. 元丰6.经典名著往往情节动人,形象鲜明,亦有风俗民情的细致描绘。
下面对名著语段的出处及所述节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佳节。
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
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
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
食烹异品,果献时新。
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A. 《儒林外史》端午节B. 《水浒传》端午节C. 《聊斋志异》重阳节D. 《西游记》重阳节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7.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完成默写。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尤其是那些藏在古诗文中的成语,它蕴含的智慧与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比喻在困境中遇到转机的“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①“______ ,______ ”;又如,“临危受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②“______ ,______ ”,意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另外,诗词中化用成语的也不少,比如,秋瑾在《满江红》一词中的③“______ ,______ ”,就用了“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中唐绝句中的名作,它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为一炉,意境浑成,简洁空灵;因而被请入弦管,为天下传唱。
请将这首诗完整默写出来。
______ ,______ 。
______ ,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一页:釉陶的开始①如图所示,黄绿釉压印席纹陶尊,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郑州出土,属商中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1400年。
这件大口、高颈、肩腹界线分明、深腹平底的装水酒陶尊,造型简单,很难给予人太多的美感,却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最早的有釉陶器之一。
釉彩是陶器成为瓷的重要条件,这件酒器除了肩部的压印席子纹与腹部条纹外,在器表全部及口部内缘,都有一层特别的姜黄色的薄釉。
有几处釉层聚积比较厚而呈现深绿色,略有缺陷。
②釉是附在陶器表面的薄层玻璃质,因为所含矿物质与量的不同而有透明及各种颜色的差异。
人们在距今1.5万年前就开始烧造陶器,到了3000多年前才因偶然的因素而领悟到釉彩的生成原理,但要到公元2世纪东汉时期生产青瓷时,才开始注重釉的使用。
此后的陶器就很少不使用釉彩装饰了。
③从商代到汉代偶尔会发现陶器的器内底部不必上釉的地方有釉彩的残迹,外表却未施用釉彩,推测其成因是因为作为燃料的草灰(含钙)偶然飞落在陶器内,最后烧出颜色晶莹的表层,并不是人们有意烧造的。
由此可以猜测,这种有颜色的晶莹表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而发现是草灰所造成的,更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将草灰溶解于水中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形成了钙质玻璃化的施釉效果。
④釉彩的呈色得自所含的铁被氧化的结果,在氧化焰中烧制的为黄绿色,比较容易脱落;在还原焰中烧制的呈青灰色,釉层较薄但是比较均匀。
釉层不但可以使陶器表面美丽光滑,也更不容易渗水,相当实用。
以草灰制造而成的釉层,可能经常会聚而不散,导致陶器的釉层厚薄不均,表面斑点零落,看起来像麻子一般,并不是很理想。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以草灰烧制成釉层的成品并不多。
人们渐渐改进技术,尝试使用石灰石碾成粉末,加以适度的黏土配制釉料,这种方式烧成的釉彩叫石灰釉。
石灰釉也有它的毛病,因为这种釉的流动性太好,如果在陶器的整个表面都涂上这种釉料,玻璃质的釉彩会沿着器表流下而粘在地上,强制剥取就会损害器物的完整性,所以器物的底部一定要留下相当的空间,免得釉彩与地面胶结。
釉陶的生产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增加,施釉的技术也得到改进。
到了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的陶匠把大部分...的缺点都克服了,生产出釉色稳定、流釉慢的成品,因为釉色泛青,所以名之为青瓷。
这时虽然开始大量制作日用器,但仍是属于价格昂贵的制品。
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瓷的定义有些不同。
中国文物界大致上把有施釉的陶器都称之为瓷,所以称商代的釉陶为原始瓷器。
但是西方对瓷的定义比较严格,胎体坚硬的浙江青瓷,他们认为只属于硬陶。
还要等把器胎的含铁量降到更少,烧结的温度也提高到1300摄氏度,呈色洁白,渗水率低,胎质坚实,叩之声音悦耳,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瓷器。
中国在公元9世纪后期终于最先烧制出符合于严格标准的真正瓷器,并博得China的美名。
(选自《返来长安过一天: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下面关于“釉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商中期的黄绿釉压印席纹陶尊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最早的有釉陶器。
B.釉是附在陶器表面的薄层玻璃质,所含矿物质与量的不同会有透明及各种颜色差异。
C.陶器的釉层厚薄不均,表面斑点零落,是以草灰制成的釉层,经常聚而不散导致的。
D.战国时期施釉技术得到改进,到了东汉,釉陶日用器得以大量制作,但价格仍昂贵。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题目提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强调了说明对象的历史价值,对阅读起到提领作用。
B.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大部分”貌似模糊,实则准确,反映了青瓷制造的客观实际。
C.第⑤段比较了中西方对于“瓷”定义上的差异,强调中国最早烧制出真正的瓷器。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陶瓷史上釉陶由发现到改进,再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______A.釉彩是陶器成为瓷的重要条件,釉彩的生成原理到了3000多年前才因偶然因素领悟。
B.实践验证,草灰溶解于水中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会形成钙质玻璃化的施釉效果。
C.流动性差的石灰釉是用石灰石碾成粉末,加以适度的黏土配制釉料烧制而成的釉彩。
D.西方定义瓷器:器胎含铁量少,烧结温度1300°C,色白胎实,渗水率低,叩声悦耳。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家乡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
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
上水的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歙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上来。
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
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
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
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
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
a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
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
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
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
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
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