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龚欢深圳市向西小学 518002摘要:从个性化程度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和唯一性;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多元性。

从性质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倾向工具性。

从教育目标比较而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今天和明天的读写要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总体精神体现了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纲要目标受社会生产发展、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总体教育目、学科基本性质五因素的影响。

从写作理念的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陈述教学实践所应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陈述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

关键词:课程标准比较性质目标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是规定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给予语文教学充分的实施建议。

不同的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取向不同,对学生培养的情感倾向也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所代表的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课程标准的使用范围上来说,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和唯一性,美国的课程标准不具有唯一性,国家有国家的课程标准,但每个州可以自己制定适合自己州使用的课程标准,而国家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是作为各个州教学的参考。

一、对语文性质认识的比较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例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目标都是人文教育的目标,其指向为“藻雪精神,陶冶精神”,重视精神层次的提高。

“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1]教材在选文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文学最主要的目的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2]教材中歌颂陶渊明坚持道德情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士大夫和后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歌颂苏轼的豁达,杜甫的忧国忧民。

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在兼顾语文学习的普遍性的同时,重视学习的特殊性,关注到语言学习与其他内容领域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美国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学习,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但是却没有关于课程性质的明确限定。

他们借助课程标准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实质性问题。

一句话,美国的语文课程标准解决了语文教育“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问题。

这一点可以从下文所引用的课程标准内容和附录的课程标准参考内容看出来。

中文版《美国语文》教材践行了工具性的特点。

教材很具体地介绍了需要学生学会的语文常识,例如对日志的介绍。

教材还教给学生具体怎么完成一项语文任务的程序性知识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例如,写一篇文章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比较⑴美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规定,该标准主要解决“学生应该知道关于语言的知识,以及他们能够用语言做什么”的问题。

这套标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3]总体的方向是把培养语言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句话,满足学生今天和明天的读写需求。

所以在内容上注重陈述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教材对“演讲”进行了很好的介绍,并且呈现了成功的演讲案例,这对于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另外,教材尤其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教材介绍了语言运用的多种文体,这些文体在学生的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够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服务。

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基本精神《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气息浓厚,思想内容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富含浓厚的人文气息,把目标指向学生的精神层次。

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求,除了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的方面外,还体现在陶冶情操的方面上。

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文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中,第一条谈到要“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第六条谈到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第七条谈到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教材的选材也会倾向经典。

“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超越性,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有着永远的思想和语言魅力。

”[4]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基本上实现了“转型”,即由“知识能力型”转换到了“语文素养型”。

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但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对所应达到结果的陈述,所以在内容上主要表述语文教育最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较少。

⑶影响语文课程纲要目标的因素①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

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语文教育的目的。

原始社会,教育还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专门的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到封建社会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近代中国,门户洞开,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有了语文独立设科之举。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国独立开设中国文学(字)一科,并提出我国最早的独立的语文教学目的,“能为中国各体文辞,然后能通解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

这个目的尽管打上了封建礼教的烙印。

五四运动后,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语文学习任务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今后,随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语文教育自然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②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影响着语文教育的目的。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社会的政治形势和思想潮流,国家的整体和政策,常常左右语文教育的目的。

比如:封建帝制的清王朝要求“通解经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以资官私实用”。

而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抗日战争时期,规定培养民族精神是国文教育的一项目的。

建国之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把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

③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左右着语文教育的目的。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随着历史的进程与日俱增。

在古代,礼乐射御并学,经史文学杂陈,对语文并无特殊的认识。

到近代,将国文独立设科,认识显然比古人前进了一大步。

通过国文教学的长期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到了当代,人们则把语、数、外三科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并把语文当作基础学科的基础,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发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也有一种声音提到“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5]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化,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就日趋具体化、明确化和科学化。

④从总体教育目的派生。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宗旨。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仅仅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要贯彻这个总体教育目的。

⑤由学科基本性质决定。

语文具有工具性,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

这就是说,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语文课程纲要目标因素示意图三、写作理念的比较⒈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训练没有列出完整的系统的体系,有关写作的指导比较松散。

课程标准注重陈述教学实践所应达到的结果,着重解决语文教育最终达到的结果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例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谈到对写作的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⒉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提供给学生直接而具体的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训练的指导有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写作策略和技巧。

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对程序性知识的陈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注重指导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现以《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阅读/英语语言艺术框架(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对写作内容标准的叙述为例来说明以上两点特征。

一年级要求:1.1 写作时选定一个中心。

1.2 使用描述性词语。

课程标准对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从最低点开始,具体操作方法是“选定一个中心”和“使用描述性词语”。

二年级要求: 政治制度政治形势 总体教育目标 学科 基本性质人们对语文 教育的认识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语文课程纲要目标1.1组织相关的观点,并保持中心一致。

课程标准要求二年级的学生在围绕中心表达出具体的观点,要求很简洁明了,但是点出了语言表达的核心问题。

三年级要求:写一个段落。

主题句。

写含简单的支持性事实和细节。

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写句了,而是在句的基础上写出一个段落;也不再是单纯地写一个中心,而是围绕中心写出支持中心的语言。

四年级要求:依据目的、读者、篇幅和格式要求,选择一个观点、一种组织结构、一种视野。

写多段落的文章,写作引入段落。

1.2.1 通过第一段开始部分或接近开始部分的主题句和支持中心观点。

1.2.2 用简单的事实、细节和解释说明作为支持段。

1.2.3 以观点总结作为结束段。

1.2.4 正确运用缩格形式。

用惯例结构传递信息(如:按时间顺序、起因和结构、相同或相异)。

[6]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建立在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基础上的,要求由“段”而转为“篇”。

课程标准为五年级的学生指导写作多种体裁的文章,课程标准对六年级的学生的写作要求比较灵活,例如:“采用多种有效的、有条理的结构模式”;要求达到的写作效果也比较复杂,要照顾到多方面的效果。

美国崇尚实用主义,“以马克·吐温、杰克·伦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力求改造社会,受到人民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