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

Chapter 1 货币§ 1.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产生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认为货币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价值表现形式。

3、马克思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科学地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1)简单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在上述交换过程中,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完全相同:既是等价物,又是被等价物,没有哪一方被固定在等价形式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50斤米等等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作为被等价商品,可以同时由右端多种等价形式来等价。

而处在公式右端的多种商品在一次交换中只能出现一种,相互之间是严格排斥的,表明作为等价物形式的商品,其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其充当等价物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而把价值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物的性质体现出来。

在扩大的价值交换过程中,公式两端的商品已经各自有了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左端的绵羊作为价值形式出现,而右端的一系列商品则是作为等价形式出现(3)一般价值形式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4)货币价值形式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和作为财富储藏。

4、货币的起源(1)中国古代一种是“先王制币说”;另一种是司马迁的“自然形成”观点(2)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第一种是“创造发明说”,第二种是“便于交换说”(亚当·斯密),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

(3)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货币起源理论的基础上,用完整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揭开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考察货币。

价值的表现过程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价值形式问题就是交换。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本质○1货币金属论·货币金属论是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6、17世纪)·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认为货币就是商品,必须有实质价值;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货币必然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价值是由金属价值决定的,不能被其他东西代替;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

·局限:但他们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把货币简单地等同于贵金属。

财富增加的源泉在于生产的扩大,而流通只是其价值实现的方式○2货币名目论·货币名目论是与货币金属论对立的货币理论·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休谟、斯图亚特、克拉浦、彭迪生、凯恩斯(“管理通货论”)·流行于18世纪以后,当时已经出现了不足值货币流通的现象。

·这种学说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认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

因此货币没有实质价值,不具商品性,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认为货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是反科学的。

·所有的货币名目论者都错误地把价格标准等同于价值尺度,错误地把货币本质和货币职能等同起来○3货币数量论·一种几乎与古典经济学同时代的货币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关于货币影响经济方式的看法”,而其看法的精髓就是“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问题最重要”,认为流通中货币数量越多,货币价值就越小,物价也就越高。

○4社会计算工具·列宁把货币看作是社会计算工具,是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计算是在生产者的背后通过市场波动形成的·货币还可以反映出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耗费是和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之差。

(2)货币的本质特征·其本质特征有两点,即: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虽然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但不能表现其自身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必须通过和商品的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即货币购买力表现了货币的价值。

三、货币形式的演化1、实物货币(1)所谓实物货币,是指那些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且作为货币使用的商品的总称。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最原始的形式。

(2)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实物货币是“贝”,其计量单位为“朋”,五个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3)世界各国的实物货币都具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都具有货币和商品的双重性质;其二,都是足值货币,即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2、金属货币(1)金本位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稳定和优秀的货币制度。

(2)典型形式为“铸币”。

所谓铸币,一般是指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在铸币没有出现之前,金属货币的流通形式是“称量货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出现在西周、春秋时期。

名曰“ 币”,又称作“布币”。

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金属货币是“秦半两”(“圜钱”,又称作“环钱”)和“汉五铢”,两者都是铜铸币。

(3)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和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和纸币不可兑换阶段。

从实质上说,纸币可兑换阶段是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不兑换阶段则是信用货币阶段。

3、纸币(1)纸币是国家发行并且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2)现代各国的纸币发行基本上都要有一定的信用保证,故又可以称其为“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存款。

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①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③信用货币的流通具有强制性。

4、未来的货币形式§1.2货币的职能马克思对于货币职能的论述是假定黄金为唯一货币的前提下所做的分析认证,他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的表述和排列顺序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1、货币是一种尺度,可以用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可以是抽象的、观念上的,二是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3、当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时,这就是商品的价格。

而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历史上最初的价格标准与金属货币的重量标准是一致的。

5、价格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即货币购买力=1/价格。

货币购买力变动的趋势和幅度是物价指数变动的倒数。

二、流通手段1、当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就是流通手段。

2、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价值尺度的货币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或曰要求,那就是流通手段货币不能是抽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真实的货币。

3、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的多少,首先取决于所有商品的价格总额。

如果用P代表价格,Q代表商品数量,那么价格总额就是:∑P i Q i(i=1,2,3,4,…,n)4、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并不需要总是和商品价格总额相等,因为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一定时间里是可以多次流通的,而商品经过一次交易就退出流通。

在一定时间货币实现的交易次数,称为货币流通速度或货币流通次数,如果用V来表示,则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需要量就是:M=∑P i Q i/V5、货币符号包括不足值铸币和纸币。

在足值货币流通时,是商品价格决定流通手段——货币的数量,而在货币符号流通的情况下,则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

三、贮藏手段1、当货币退出流通,暂时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是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2、贮藏手段职能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职能。

3、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特点:要求执行贮藏手段职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简单说,贮藏手段职能货币必须同时具备价值尺度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的两个要求,既要是现实的货币,又要有十足的价值。

4、货币能否作为价值的储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储藏期内能否发生价值的贬损;二是在需要购买时能否顺利地完成交易,购买到所需商品。

5、良好的贮藏手段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流通:当流通规模扩大时,储藏的货币会进入流通;当货币需要量减少时,货币又会退出流通,进入储藏。

这一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才能形成。

6、马克思以金属货币流通为背景,论证了货币贮藏职能的发挥,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称为货币贮藏的“蓄水池作用”。

货币贮藏职能“蓄水池”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金属货币流通;二是有足够多的货币贮藏。

四、支付手段1、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由赊销引起的。

在赊销中,因为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收入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其间就需要有“信用”的支撑。

在货币用于偿还赊销款时,已不是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在货币付出的同时并没有相应价值商品的流入。

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这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征,因此该职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也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职能。

2、流通中的货币指的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之和。

但这两者并非互不相干,流通的货币往往是交替发挥这两种职能,用于支付手段的货币往往是已经实现了商品价值的体现者,曾经发挥过流通手段职能;而经过一次或几次支付后,又往往会再用来实现商品的价值,作为流通手段用于购买。

五、世界货币1、当商品流通越出国境,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会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这就是世界货币职能。

2、按照马克思关于世界货币职能的分析,世界货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即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自然形状,即金块或银块形状。

3、世界货币应该发挥以下作用:①在国际贸易上作为一般购买手段;②在国际收支上执行一般支付手段职能;③作为国际间财富的一般转移。

4、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所以现在的美元或者欧元都只是国际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称不上世界货币。

六、其他理论一般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三个,即“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贮藏”。

货币名目论者曾认为货币只有一个职能即交换媒介凯恩斯在研究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认为单就交换媒介并不能概括货币的职能,货币还应该有另外一项重要职能即贮藏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