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

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成员遍及各地,一些地方成立了分会,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
2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公用,认为于是应去除一切功力,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管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3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4<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5问题小说
冰心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被称为“问题小说”。

她宣扬“爱得哲学”,并以此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宝。

代表作是《超人》
6新感觉派:P251
30代初出现在上海的小说流派。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树偶的最初尝试着,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并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法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同时,施蛰存主板的《现代》杂志推行现代主义。

他们的小说被成为新感觉派,也被称为“现代派小说”。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是他们的代表作。

7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农村三部曲是毛肚你的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

由于它们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三个短片人物贯穿,故事相连,史称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8幽默小品
指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独予性的小品文创作。

林语堂主张以看客的心态,写人间可笑之处,去除讽刺的尖酸刻薄和挑衅批评而以和解、理解深知慈悲友情的眼光看芸芸众生,在作品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9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简称“文协”。

1938、3,成立于武汉。

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期间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

文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10“孤岛”文学:
195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史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刊物、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代表作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专业剧团有丁玲等地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

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他指明闲适笔调的小品“认读者为‘亲爱的’故交,作文时略如良朋话旧,私房尾语。

此种笔调,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吐露,或者谈得畅快忘形,出词乖戾,达到如西方所谓‘衣不纽扣之心境’”。

他认为幽默也好,闲适也好,最终都为着解脱性灵,而广达自喜,潇洒自在,便是他所认为的小品文的本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