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课标高考大纲(物理)Ⅰ。
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区2008年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1)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2)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3)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4)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1)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2)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1)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2)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3)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2)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1)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2)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3)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3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表2和表3.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表3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表1: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表2: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表三—选考模块三、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例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数 B .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 .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D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D 。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属于容易题。
例2、游乐场中,乘客乘坐能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升降机,可以体会到超重和失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游客是处于失重状态B. 当升降机减速下降时,游客是处于超重状态C. 当升降机减速上升时,游客是处于失重状态D. 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游客是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B C【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属于容易题。
例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 图中(如图),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秒的运动情况。
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秒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秒内两车逐渐原离C.在5-15秒内两车的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 =10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答案】C【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函数图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例4.如图所示,LOO ′L ′为一折线,它所形成的两个角∠LOO ′和∠OO ′L ′均为45°,折线的右边有一匀强磁场,其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 ′的方向以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 =0时刻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
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电流的正方向,在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流—时间(l /v )关系的是(时间以l /v 为单位)( )【答案】DAC DB【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同时考查考生能否从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能够用定性讨论的方法对 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难度适中。
例5.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
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
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O T T ,纵轴是lg(/)O R R ;这里T 和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O T 和0R 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
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答案】B【说明】本题设计突出物理过程分析的特点,借助于图像考查考生获取相关信息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例6.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 为电源电动势,r 为电源内阻,1R 和3R 均为定值电阻。
2R 为滑动变阻器。
当2R 的滑动触点在a 端时合上开关S ,此时三个电表1A 、2A 和V 的示数分别为1I 、2I 和U 。
现将2R 的滑动触点向b 端移动,则三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1I 增大、2I 不变、U 增大B.1I 减小、2I 增大、U 减小C.1I 增大、2I 减小、U 增大D.1I 减小、2I 不变、U 减小【答案】B【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 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部分电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度适中例7.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连结,置于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中。
小球1和小球2均带正电,电量分别为1q 和2q (12q q >)。
将细线拉直并使之与电场方向平行,如图所示。
若将两小球同时从静止状态释放,则释放后细线中的张力T 为(不计重力及两小球间的库仑力)( )A.E q q T )(2121-=B.E q q T )(21-=C.E q q T )(2121+= D.E q q T )(21+=【答案】A【说明】本题是一道力、电综合题考查考生综合电场力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属于较难的试题(二)实验题 例8.实验题(1)由绝缘介质隔开的两个同轴的金属圆筒构成圆柱形电容器,如图所示。
试根据你学到的有关平行板电容器的知识,推测影响圆柱形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有 。
(2)利用伏安法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现有的器材为: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 ,符号 电压表:量程1V ,内阻998.3Ω,符号电流表:量程1A ,符号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Ω,符号 电阻箱:最大阻值:99999.9Ω,符号单刀单掷开关1个,符号导线若干①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电路并将它画在指定的方框内。
要求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的正负。
②为了满足本实验要求并保证实验的精确度,电压表量程应扩大为原量程的 倍,电阻箱的阻值应为 Ω。
【答案】:(1)H ,1R ,2R ,ε(正对面积、板间距离、极板间的介质) (3分) (2)①(6分,采用其它方法只要合理,照样给分) ② 2 (3分) 998.3 (3分)【说明】第一问是开放性问题,考查考生对有关平行板电容器的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第二问是电学实验题,考查考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实验知识分析和解决的实验情境的问题能力。
难度适中例9.典例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小车、计时器一个、米尺.(1)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让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 1从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A 2,记下所用的时间t.②用米尺测量A 1与A 2之间的距离x ,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③用米尺测量A 1相对于A 2的高度h.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 ,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__________.④改变__________,重复上述测量.⑤以h 为横坐标,1/t 2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2)在探究如何消除上述实验中摩擦阻力影响的过程中,某同学设计的方案是:①调节斜面倾角,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测量此时A 1点相对于斜面底端A 2的高度h 0. ②进行(1)中的各项测量.③计算与作图时用(h-h 0)代替h. 对此方案有以下几种评论意见: A.方案正确可行B.方案的理论依据正确,但利用所给的器材无法确定小车在斜面上是否做匀速运动C.方案的理论依据有问题,小车所受摩擦力与斜面倾角有关 其中合理的意见是__________.【答案】:(1)② ③ ④斜面倾角(或h 的数值) (2)C【说明】本题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为情境,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分析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