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由于时间、气候、环境等变化,常色又有主色和是、客色之分。

5.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以晦暗(面部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为特点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

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1)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寒盛、痛剧2)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凉---真心痛:心阳暴脱、心血瘀阻3)久病面色及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互相不利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惊风或惊风先兆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1)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好、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2)两颧潮红---阴虚阳亢的虚热证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嫩红如妆,游走不定者属戴阳正。

是脏腑精气急衰,阴阳虚极,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重③黄色主虚证、湿证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为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2)面黄虚浮,为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3)若面目一身具黄,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湿热熏蒸;黄而晦暗如烟熏为阴黄---寒湿郁阻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血虚证或失血证2)面色光白---阳虚;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阳气暴脱之亡阳证、阴寒凝滞之实寒证、大失血之人⑤黑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肾虚、水饮1)面黑暗淡---肾阳虚2)面黑干焦---肾阴虚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氺饮、寒湿带下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日久细目三:望形态1肥人湿多,瘦人多火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

因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则痰湿积聚,故有肥人湿多,肥人多痰之说。

消瘦者,形瘦皮薄,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

故有瘦人多火之说。

2体质1)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

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亢,患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阴脏者阳必虚,阳虚者多寒”“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2)阳脏人: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

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阳脏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阳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3)平脏人:阴阳平和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之间。

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均,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3异常动作1)病人眼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外感热病中为中风先兆;内伤杂病中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2)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僵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3)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猝倒神昏,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4)寒战---疟疾发作、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做战汗之时5)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病。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病6)儿童手足伸曲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细目四:望头面五官1望头发1)发黄: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可见于慢性虚损病人或大病之后精血未复。

a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b 小儿发结如穂、枯槁无泽,面黄肌馊---疳积病2)发白:青少年白发。

发白伴耳鸣、腰酸者---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症状者—劳神伤血;易有先天禀赋不足3)脱发:a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出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斑秃之血虚受风。

B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 c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伤风2面肿、腮肿、口眼歪斜表现及意义面肿1)颜面浮肿,发病迅速---阳水之风水相搏2)颜面浮肿,兼见面色光白,发病缓慢---阴水之脾肾阳虚水泛3)颜面浮肿,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汽凌心所致腮肿1)痄腮:指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的症状。

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2)发颐:指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的症状。

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口眼歪斜1)口癖: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者---风邪中络2)中风:若口眼歪斜兼半身不遂---中风病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望目色1)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色红—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心火;睑缘赤烂—脾有湿热全目赤痛—肝经风热2)白睛发黄—黄疸: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3)目胞色黑晦暗—肾虚4)黑睛灰白浑浊—目生翳: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食黑睛受伤望目形1)目胞浮肿—水肿2)眼巢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若久病重病眼球深陷,伴行瘦如柴—病危3)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肺胀;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瘿病4)胞睑红肿—睑缘肿起如麦粒,红肿较轻—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眼丹。

望目态1)瞳孔缩小: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2)瞳孔散大:a颅脑损伤、出血中风,提示病情危重b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c青风内障、颠茄类药物中毒3)目睛凝视: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

a固定前视—瞪目直视b固定上视—戴眼反折c固定侧视—横目斜视。

皆为肝风内动4)睡眠露睛: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由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吐泻伤津、慢惊风的患儿5)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

a双睑下垂—先天不足b单睑下垂—外伤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口之形色: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成人中风口歪、口疮—心脾二经积热、口糜-湿热内蕴、鹅口疮-心脾积热口之动态:1)口张:口开不能闭-虚证;若状如鱼口,但出不入—肺气降绝2)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实证;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3)口撮:上下口唇紧闭,不能吸吮—小儿脐风4)口歪:口角向一侧斜—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5)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阳虚寒盛、邪正剧争,多见于温病、伤寒欲作汗、疟疾发作6)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胃气虚弱;口掣动不止—热极生风、脾虚生风望唇唇之色泽:a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均;b唇色淡白—血虚或失血;c唇色深红—热盛;d口唇赤肿而干—热极;e口唇樱桃红色—煤气中毒;f口唇青紫—瘀血证;g口唇青黑—寒盛、痛极唇之形态:a口唇干裂-燥热伤津、阴虚液亏b口唇糜烂-脾胃积热c唇内溃烂、其色淡红-虚火上炎d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e唇角生疔、麻木痒痛-锁口疔;人中生疔-人中疔f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病危望齿牙齿色泽:a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b牙齿干燥-胃阴已伤c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d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温热病后期e牙齿枯黄脱落-久病骨绝f齿焦有垢-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胃肾热盛、气液已竭牙齿动态:牙关紧急—风痰阻络、热极生风;咬牙齘齿—热盛动风;睡中齘齿—胃热或虫积、正常人望牙龈牙龈色泽:淡红而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均;淡白—血虚或失血;红肿疼痛--亢盛牙龈形态:a牙缝出血:痛而红肿—胃热伤络;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b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c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望咽喉望咽喉色泽1)咽喉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多因肺胃热毒壅盛2)咽喉嫩红,肿痛不显—肾水亏少、阴虚火旺3)咽喉淡红漫肿—痰湿凝聚望咽喉形态1)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肺胃热盛或虚火上炎2)喉痈: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脏腑蕴热,复感外邪3)咽喉腐烂:溃烂成片或凹陷—肺胃热毒壅盛;腐烂分散浅表—肺胃之热尚轻;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虚证4)伪膜: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

若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肺胃热浊上壅于咽,证较轻;若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离、去随即复生,此为重证—白喉,又称疫喉,为胃热毒伤阴,为烈性传染病5)成脓: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未成脓细目五:望躯体四肢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