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课件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课件

• 1、children on the street——仍然与家庭保持关系的街头 儿童。这种情况最典型的是白天在街头工作晚上回家的儿童。
• 2、children of street——完全与家庭失去联系的街头儿童。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流浪儿童的特点
• 1.脱离家庭、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不便监管 • 2.游离于社会边缘,缺少关爱和帮助,是弱势群
• 1、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参与流浪儿童的救助 服务;
• 2、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 3、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发展儿童福利事业。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我国有关流浪儿童的政策法规
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制定颁布的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 主要有: 1、1990年,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 约》缔约国。 2、1991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收养法》。该法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 3、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未成年人方面的专门法律。 4、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5次会议对《收养法》进行了 修订。新收养法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 5、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1999年5月,民政部发布第14号令《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和第15号令《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家庭原因
※ 没有监护人 ※ 监护人没有监护能力 ※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义务 ※ 家庭矛盾激化、家庭暴力时有发生 ※ 父母离异,家庭亲情感缺失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教育原因
•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以“分数”为标准评价孩子 优劣的前提下。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家庭和 学校甚至学生群体中经常被忽略甚至被蔑视的学生, 由于自信心、自尊心反复受挫,很容易产生厌学情 绪而流向社会。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55%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 • 年龄分布: 7岁以下的占20%,8-12岁的占33% 13-15岁的占43%,16-18岁的占4%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 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是河南、贵州、云南、甘肃、 新疆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份。
• 据为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数字统计, 从2005年至2007年底,共救助流浪儿童3468人。其 中2005年救助1031人,护送741人,占救助人数的 71.9%。2006年救助1286人,护送917人,占救助人 数的71.3%。2007年救助1151人,护送769人,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课题内容
• 流浪儿童的定义 • 流浪儿童的特点 • 流浪儿童的现状 • 流浪儿童的原因分析 • 流浪儿童的治理对策 • 我国有关流浪儿童的政策法规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流浪儿童的定义
• 流浪漂泊儿童、迁移流动儿童、无家可归儿童、童工、被拐 卖儿童、乞讨的儿童。
• 在流浪儿童救助和保护实践中,按照流浪儿童与家庭的关系 进行分类在国际上比较统一。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两分,即: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流浪儿童的治理对策
过早脱离家庭 独立生活
社会歧视
心理早熟、自我封闭、渴望关爱

家庭
社会
政府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家庭方面——源头
• 1、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安宁、幸福的家 庭环境,从根本上预防流浪儿童的产生。
• 2、已经出现流浪儿童的家庭,提供及时、有 效的信息,积极寻找。
体 • 3.生Leabharlann 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面临严重威胁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流浪儿童的现状
• 国家民政部调查: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总数在100万左右,并且 呈增长态势。
• 性别: 男性约占70%,约70万人 女性约占30%,约30万人
• 来源: 农村约占83%,来城镇的占17% • 教育程度: 文盲占30%
• 占救助人数的66.8%。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流浪未 成年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救助比率却在下降。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儿童流浪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原因 • 二、家庭原因 • 三、教育原因 • 四、社会原因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经济原因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相对贫困的人口也在逐渐上升。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未成年人外出 打工,而当他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生活时,常常选择乞讨。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 地方。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7、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管理办法》。随后,2003年7月,民政部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 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并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8、2003年10月,民政部颁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 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9、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0、2006年,经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 实施。 11、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 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措施中谈到要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 家庭,并具体强调了流出地救助保护机构要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监 护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确无监护能力的,由救助保护机构协助监护 人及时委托其他人员代为监护;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经反复教育不 改的,由救助保护机构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依法 另行指定监护人。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社会原因
• 虽然在现阶段,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 于一些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未做到位,拐卖儿童的事件时有发 生,犯罪分子频繁发生利用未成年人贩卖黄色光碟、倒卖假火车 票或故意致残流浪儿童,将他们变成贩毒、偷盗、乞讨的“活道 具”,对孩子的身心精神毒害很大 。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政府方面
• 1、制定针对流浪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 • 2、开办家长学校等,增强家长的法制意识; • 3、建立控制儿童流浪的专项资金; • 4、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发展社会福利; • 5、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整合社会资源 。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
社会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