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 九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 九

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中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隋代】玉器全集【49P】九两晋南北朝隋代玉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

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

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北魏镶绿松石金耳环直径4.8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1对。

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隋代玉组佩由上至下:云纹边玉珩,长13、高6.9、厚0.5厘米;半圆形珩长,12.4、高5.8、厚0.5厘米;玉璜1对,长7.8、宽3.8、厚0.5厘米,玉璧形佩,直径6.9、孔径2.8、厚0.5厘米;云头梯形佩,长14.5、高5.2、厚0.5厘米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王士良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魏晋时期玉卧羊长15.1、宽6、高8厘米甘肃省武威市灵钧台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魏晋时期玉纺轮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

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

素面。

魏晋南北朝项饰玛瑙球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直径2.5厘米碟形玛瑙直径4.1厘米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墓葬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这串项饰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构件多达68件。

以玛瑙球最多,是目前贵州出土串饰中组合件数最多,最丰富的一套。

南朝琥珀异兽高2.4、宽1.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棕色。

圆雕,作前肢合抱于胸前跪坐式,抬头,阔嘴、圆鼻,额头部分残,背部饰蝉纹。

有两穿,横腰一穿,通头一穿南朝水晶球直径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透明无色。

圆球形,光洁透亮,有多处小疤痕。

南朝玉佩直径7.8、孔径3.2、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2件。

青白玉,杂有黄褐色斑点。

造型相同,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

素面,两侧外缘各凸出一长条形凸棱。

南朝玉珩大件长18、宽3.5、厚0.4厘米小件长7、宽2.5、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2件。

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

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

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

南朝玉璜长7.2、宽3.1、厚0.3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1对。

青白色。

体扁平,近半璧形,素面,微亮,弧度优美,两端均有小穿孔,一端为双圆孔,制作规整。

南朝玉带钩长9.5厘米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灰白色,局部稍有浸蚀。

曲首,尾宽首窄,钩首作龙头状,颈部细长,腹下有一椭圆形纽,纽柱较高。

截面为六边形,每二面相交有一棱。

南朝早期龙凤形玉佩高5.8,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沁呈淡黄色,团龙凤形,主体透雕一螭龙,蜷曲成环形,首曲转,弯尾稍残,背上栖一俏凤,作回首状,寓意龙凤呈祥。

南朝早期玉马头长4.7,宽1.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饰玉。

南朝早期玉蝉长6.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带白色沁斑,蝉首圆弧如峰,双目外突,形体细长,双翼斜收成尖状,腹部以阴线刻绘,雕工远不如东汉遒劲,但仍不失韵味。

南朝早期玉璧直径4.5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透明光亮,表面带有均匀的褐,白色沁斑,扁平圆形,中透圆孔。

东晋玉剑珌长3.2,宽2.1,高1.9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

东晋玉剑璏长9.1,宽2,高1.6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洁滋润。

形体扁平,修长,下面突出长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对螭龙纹,大小相配,嬉戏相对,并用阴线刻绘螭龙细部,形象较为生动。

东晋玉剑格长6,宽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出土时穿在铁剑上,因长期与铁剑为伍,大部分受铁沁,菱形状,中穿椭圆形孔,两端中央有凹槽,前后两面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玉剑格出土时与铁剑相连。

东晋玉剑首长3.3,宽2,高2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白玉质,质地细腻,外表部分受沁,略呈菱形,顶部平整,底部有一椭圆形凹槽,用于固定剑首,前后两面浅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

东晋玉柄饰直径3.1,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圆形,平顶,中空,外壁饰凹弦纹两道,顶部阴刻柿蒂纹东晋玉猪长10.4,宽2.6,高2.9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温润光洁,保存完好,圆柱状,身躯浑圆,四肢曲状,头尾两端平整,以“汉八刀”技艺琢磨猪的细部,具东汉玉猪遗韵,下颌及尾部均对穿小孔,便于垂挂。

东晋心形玉佩长8.9,宽8,孔径3.9,厚0.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玉质,局部沁泽泛褐色,主体为心形状,顶部起尖,下部微孤突,中透圆形大孔,两侧镂雕云龙纹,并以阴线加深云龙图像,但线,图结合不够娴熟,反映晋代玉件的衰微。

东晋心形玉佩长9.6,宽8.6,厚0.3-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态之美。

东晋玉珩长9.6,宽2.9,高0.35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白玉质,玉质细腻,局部带土沁。

略作半环形,主体是一云形状的怪兽,在其上下以镂空及阴线刻技法分别琢刻一螭龙,一猴东晋玉珩长7.1,厚0.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富贵山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青白玉质,通体受沁,表面呈浅白色,玉光莹莹,扁平形状,形如如意云状,又如抽象的鸟形,光素无纹,上面穿有一小孔,下面穿有两小孔。

东晋玉珩长8,宽2.8,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大部分受沁呈浅褐,灰白色,润泽可爱,形如祥云,光洁扁平,通体无纹,上端琢一小孔,下端穿二小孔,用于垂挂坠饰。

东晋玉带钩长5.8,宽1.4,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白玉质,滋润温泽,局部带黑褐斑沁,钩首为回首螭龙形,钩腹微微隆起,两侧各琢一突面,犹如动物两翅,钩纽较宽。

东晋玉带钩长9.5,宽1.8,高2.3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墨绿色玉质,局部沁泽,器形完整,钩体舒展,钩腹隆起,钩首为一回首的螭龙,钩腹前端高浮雕小螭龙,作游动状,钩两侧细线刻变形云纹,下出蘑菇状纽。

东晋玉带钩小长5.9,宽1.6,高1.9厘米大长6.5,宽1.6,高1.8厘米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2件。

白玉质,质地光亮细润,保存完好,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弯钩形,以螭首作钩首,钩腹舒缓,钩腹中间琢磨二道突弦纹,形成三块叶形弧面。

玉杯三国曹魏高11.5,口径5.2厘米河南省洛阳市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色白中泛青,玉质莹润,光洁,杯为直筒形,直口,柄形高圈足。

通体抛光。

玛瑙璧西晋直径9.7,孔径2.8厘米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玉瑫村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透雕勾连盘龙纹,通体抛光。

玉耳杯南北朝长径16.95,短径9.8,宽13,高4.8,壁厚0.15厘米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痕迹,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泽。

玉璜东晋外径6.8,内径2.8,厚0.6,孔径0.12厘米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村六队东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一侧有两个穿孔,另一侧一个穿孔,素面。

表面能看到打磨形成的牛毛状打磨痕。

琥珀兽形饰六朝长3.2,高2.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紫红色,圆雕,兽首呈张望状,身体浑圆,四肢短小,下腹有一穿孔。

造型憨态可爱,刀法刚劲,制作精致,器表光滑。

饰金玛瑙球六朝高2.74,直径2.35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紫色,玛瑙纹理清晰,球形,中间贯穿一孔,顶与底部各饰一花瓣形金饰片,上端有一环形纽,通体抛光亮丽。

玉猪六朝长11.23,宽2.51,高2.6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玉,玉质温润,上有灰白色沁斑,长条形卧猪,圆雕,短吻小耳,身略长,四肢卷曲前伸,尾卷曲,雕刻精细,轮廓分明。

玉带钩六朝长7.1,宽1.47,高2.24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微透明,上有土斑,“S”形,圆雕凤首,呈回首状,采用浅浮雕勾勒出喙,鼻,眼,凤身为椭圆形,浅浮雕刻出羽翅及尾,背面扁平,线刻尾羽,正中凸出一圆饼形扣,上线刻一花瓣图案,器型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技精良。

玉璜六朝外径7.2,内径2.8,宽2.2,厚0.3厘米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微透明,玉质温润。

相关主题